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關懷的偏誤

對於事實和人性本質的信念,有些來自個人對周遭環境中的事件、事物和人們的直接觀察。另有些信念則來自二手資料,例如來自他人的觀察所得、書籍媒體、或傳聞、權威人物的談話。這些不同的訊息來源結合之下,形成個人對各個層面不同的事實理解,造成綜合性的偏誤,無法獲得個案的圓滿解決。

有時候,您親眼所看到的、讀的或聽來的,可能不正確,因而扭曲了某些事實真相。容易扭曲人們的探索背景因素如下:
(一) 外界影響力─文化、權威和媒體塑成了個人的信念系統和主觀現實感,這接著會影響個人對世界的知覺。

(二) 個人的偏見─我們每個人都持有某些偏見,這些偏見妨礙我們對經驗做準確的、客觀的判斷,而產生的一種誤差。

(三) 觀察者的偏誤─是一種特別型態的個人偏誤,它是指出於觀看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的影響,使得觀察上的誤差扭曲了知覺證據。

(四) 影響知覺的來源─觀察者的偏誤來自可能影響知覺的多種來源,諸如文化、性別、年齡、社會階級和教育程度,以及累積經驗法則的判斷等。

(五) 預期的偏誤─以微妙的方式把他預期看到的結果傳達給他的受訪者,因而真的引起受訪者出現該種行為反應,這就是無意的「預期的偏誤」。

(六) 關懷者的終極目標─建立團體良好的指標和示範作用。引導受訪者順應團體多數的要求或符合團體的期待,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使受訪者了解自己在何種情境中是適當的,而且被多數人所喜歡、接納及讚許。

摘錄相關心得分享:

1. 倫理包含傳承與尊重。『傳承』是重要的保障,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

2‧我們希望一切事物,都是透過理性的指揮和安排,但事實上,在主觀意識所認定的理性,就其本身而言,並沒有一定確切的「善」與「惡」,絕對的「是」與「非」。

3‧大多數人說「對」,不見得正確。大多數人說「不對」,也不見得就是錯誤。因為多數人的意見,並不代表真理。

4‧假如你正為某件外在事物所苦;事實上,使你痛苦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物的觀感(觀念)。因此,人事時地物的是非、善惡、好醜,不能依賴外在「判官」來裁決,自性的觀照反省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5‧所謂佛法,重在時節因緣,凡事時到緣熟自然而成,誠屬不得不信。

6‧“為善競爭”既有競爭必有鬥爭,要不比較、不計較可就難矣;是影響團隊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

7‧“做,就對了!”這句話雖然沒錯,但若在主觀的自我認定之下,一味孤立獨行,自以為是,總是會破壞客觀整體的規律、秩序。──斷章取義的片面說詞,不能輕率縱容鼓勵。

8‧團體每件事情,都具有指標示範意義,一有偏差,可能導致士氣不穩,並發生大家都不敢表示意見的“寒蟬效應”,失去信心,不得不慎!
9‧“忍耐”是一種壓制,還是要依真理來舒解。
10‧“變化球”落入社會的多變性、不一致性、反覆無常性, 這些大都是「人為因素」。久而久之變成陋習文化,以變為不變的指導原則,強詞奪理,當成遊戲。
11‧一個人常因累積的經驗“知識”當作智慧。總是在思想上轉不過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事事逞能幹,樣樣要佔上風;又被“榮譽”壓死,處處要「第一」,我慢貢高、囂張地自以為是,從不考慮團體和諧、合作的重要性。

12‧“一指神功”是諷刺資深的慈濟人,光講不作事。其實,他們已辛苦地日月累積,成為一個有系統、組織、制度的團隊,又具有強烈的「倫理」觀念、有默契的溝通方式。貴在同心協力、自動自發,服從指揮達成使命,總是一起在做事。不能聽信謠言,而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人。

13‧“假久成真”若祇從衣服穿著打扮的外表形式來看,一副裝飾品般的毫無生命力。要能真誠實在,是要往下紮根,痛下決心改變習氣,相由心生,就會自然美。祇外表形式的團體美,比不上內在美的修鍊重要。

「和諧」具有特殊的蘊涵。和諧,可以作為一種美學的原則,亦可以實踐正義與幸福的願望。「內在的和諧」是思想上的和諧,是個體的美的基礎。「形式的和諧」是快樂的客觀化,是觀賞者的一種感覺。兩者如影隨形,不可須臾離的,脫離形式,欠缺內容,則徒具空洞的形式。

14‧當你真正地「捨」了之後,就不會有再「要」的念頭。捨得愈多,擁有愈多。

15.「以和為貴」是貴在倫理次序上的尊重與和諧,而非僅是表象在虛無「平等」理論上,不切實際,遙遙無期。

16.「感性認識」往往帶有欺騙性,不完全可靠,還應當破除迷信、成見和偏見之類的偶像,通過不斷的觀察實驗去證實和糾正感性認識。

17.修行的使命是「求得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沉溺在現代生活享受中,關鍵在於單純,不要以外界活動來過份伸展自己;而是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

18.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放下的話,就會一無所有,但生命本身卻再三透露相反的信息: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