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關懷記─呂明進師兄

資深團隊自96年10月成立以來,關懷不少資深委員。對於因病或年邁在家靜養者,給予溫馨的關注;有的因為久無連繫而脫隊者,施予鼓勵回歸社區;藉由資深團隊每週在高雄靜思堂的「講古」活動,也策動了許多資深慈濟人陸續出來參與,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智慧;並更進一步啟發同參道友們,共同聆聽汲取 上人法語精髓,以及了解和把握慈濟志業的方向與進程。這種「把愛找回來」的舉動,團隊的每一份子均不遺餘力,積極行動。

今(97)年 6月接獲王麗雲師姊提報,高雄市鼓山區互愛三協力一的呂明進師兄,因罹患肝臟腫瘤在家養病,病況似乎不佳,亟需探望。資深團隊接獲通報後,馬上驅車前往關懷。

於民國 79年加入慈濟委員行列的呂明進師兄,委員編號 D03309 號。係高雄第一位男眾諮詢志工,病發前擔任合心諮詢幹事。是一位積極、勇於承擔,樂於配合的資深慈濟人。同時,也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一生持素念佛,精進不懈。當我們一行抵達拜訪時,呂師兄和師姊,早已滿面慈容挨門迎客。呂師兄雖然已經骨瘦如柴,臉色顯見黯淡,病態狀況萎靡,仍強硬勁骨提起精神,手持念珠佛號不斷。呂師兄似已預知時至,但若無其事瀟灑自在,與我們相談甚久。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往生大事,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至誠懇切心情,使人感動和安慰。他想求生西方世界,竭盡心力修學完畢,乘願再來人間,行菩薩道普渡眾生,爾後在娑婆世界成佛。他跟我們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並非享受,這種觀念是錯的,「佛說阿彌陀佛經」足資證明。

彼此鼓勵與安撫,也道盡慈濟法親念念不忘的情誼,「生老病死」乃是人生自然法則。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起步。可知,「死」乃是此世他生,學佛者看待生死如一,無畏無懼,無罣無礙。心經云,無恐怖故,則遠離顛倒夢想,瀟灑自在地走一回。呂明駿師兄生病療養時間共 1.9 月,已於今年八月十日往生,由慈濟社區志工幫助處理圓滿善後。雖然不捨,我們祝福他,但願他「早去早回」,回到慈濟大家庭,再續前緣。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meditation music - Zen garden

冥想音樂-禪園
【請先將背景音樂暫停】

慈濟的道德觀念

人總是依循著個人主體自由意志,自覺地、獨立地作出自己的行為決定,而不為現象世界的因果規律所束縛、所限制。這一種自發性的道德勇氣,兼具了社會性與宗教性的道德觀念〈李澤厚,1990,《哲學探尋錄》〉,兩者雖然有區別,也有共同點,都是對自己的感性活動和感性存在的理性抉擇,皆表現於內在的「良知良能」心理。

慈濟人文的塑造來自於社會各階層人士。他們對於社會性道德群體的客觀要求,對個體而言,是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與規約。宗教性道德要求,是自己選擇的終極關懷和安身立命,它是個體追求的最高價值,具有強烈的期待性與可行性;慈濟人藉由兩者相互地融會貫通超越不同的價值觀,即便是面對世俗困境同樣實踐「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無怨無悔」的善行毅力,此舉,深具社會重構性是可預見的。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慈濟志工的使命感

慈濟志工在救援中的特殊表現,可說是一幕幕真實救助的敘事故事,而非災難的故事,我們所目睹的是慈濟志工們上下一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和集體智慧的代表。

每一個災難現場〈例如921大地震〉,幾乎所有的救援者都是一種無個體性的功能性符號,是共用相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的群體的代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衝突和差異,在整個救援過程中,參與者構成了共性化的群像,從而也構成了萬眾一心的社會理想的象徵。

沒有個體化的行為英雄,也沒有表現出作為英雄所獨有的超人智慧、勇氣或者個人意識、膽魄。所呈現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這是慈濟志工們集體力量、用團結來解決危機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種自覺闡釋,在這一闡釋系統中,沒有為個人或英雄主義精神留下任何空間,更沒有留下「菩薩」的足跡。

這是關於信仰、信心、團結、理解與眾志成城的大敘事的組合,沒有英雄主義的崇高感,僅僅完成了他們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感」。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佛說阿彌陀經

【請將右欄音樂暫停】
經典讀誦--佛說阿彌陀經(道證法師親誦)標準版


佛說阿彌陀經 一 The Amitabha Sutra 1


佛說阿彌陀經 二 The Amitabha Sutra 2


佛說阿彌陀經 三 The Amitabha Sutra 3


佛說阿彌陀經 四完結篇 The Amitabha Sutra 4/end

宗教藝術

宗教是一種複雜的文化形式,它又創造出一種相對獨立的宗教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也是世界文化發展上的一個環節。在宗教文化中,包含著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幾乎遍及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涉及包括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文學、戲劇在內的各個藝術形式,成為世界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所謂宗教藝術,它是指在宗教影響或需求下,為宗教活動或宗教宣傳服務的藝術。特別是宗教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能低估。例如在各種佛經中,除了宗教說教性質外,也包括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早在釋迦牟尼佛傳教時就被用來宣傳佛教教義,廣為流傳。佛經中這些故事和傳說,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中國的變文、小說、傳奇和戲曲都曾從中吸取素材,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也明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

雖然宗教藝術的誕生是由於宗教利用藝術為其服務,但是,由於藝術家們的創造性勞動凝聚其中,使得宗教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宗教藝術中的審美因素日益高於其宗教因素,人們常常更多地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藝術品,一些精緻的宗教藝術作品也成為人類文化寶藏中的珍貴財富。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後現代文化現象──慈濟志工的甘苦談

本文來自一位慈濟資深志工的表白,道出慈濟志工內心不為人知的信息。
由於慈濟一味虔誠護持與擁戴法師所創志業,並且責難志工「法無入心」追隨不力,但卻忽視在家(居士)志工生活演變的重要性。1997年以來,慈濟文化脈動轉型遽變,雖然獲得海內外好評,殊不知,內部組織產生傳承中斷、不 一致性、離中心、邊緣化、甚至顛覆傳統等後現代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現象,變異無常,耐人尋味。而被排除離開中心,處在邊緣的資深志工,似也無法接近法師提出諫言,環繞法師身邊者幾近富商權(錢)貴揮灑空間,與三、四十年前草創期,乏人問津慘澹經營,誠如天壤之別。早期跟隨的資深志工皆屬小康家庭,迄今都已步入耳順年邁,有的過度的投入慈濟,荒廢事業,而使經濟拮据,生活撩倒,老病纏身精神不佳,種種窘境不堪贅述,慈濟仍一本初衷,缺乏關懷之情,令人不勝噓唏。這些狀況,慈濟曾表示,因為它並不是「保險公司」,不能保證,無法理賠,何況汝等心甘情願自發而來的,的確無可奈何。
本文意義,透露資深志工期許慈濟本身亟需自我檢視解決問題,並無奈地呼籲對於志工尊貴生命,應加以尊重、呵護與珍惜,勿僅「經營」志工,令其自生自滅,而將「大愛」淪為口號。

末代鴨霸組長

1996年間法師南下高雄,在組長幹部會議中仍談到「組長」的問題。不過,這一次直指陳師兄(組長)對於推薦新委員(夫妻),有故意刁難之嫌;並對大眾說,你們這些組長們很「鴨霸」!法師又說,如果你們不推薦,則由我來推薦!這時,陳師兄當場解釋說,該夫妻檔從未參與組內活動(如訪視等),跟組員們平時不熟,而且沒有共同參與活動的經歷,大家甚至不認識,恐對於慈濟精神和會務不甚了解,所以暫緩推薦(未具備委員被推薦資格)。但,據悉該夫妻檔跑到別的「功能組」活動去了(依照團隊自我管理原則,應以委員組的團隊為主要活動中心,但法師卻予准許)。經過法師責難,當年,讓他倆順利通過委員慈誠授證,迄今十多年了。而現在是領眾幹部之一。

1995、96年期間,高雄慈濟聲名大噪,不斷引起社會大眾矚目,諸多會眾興趣加入,這歸功於師兄姊們腳踏實地,人們以口傳口,受到社會好評。組長們大都秉持教義,忠心耿耿廣結善緣。但深怕新人來了之後,不明就理,有所偏差,因而遵守規定,嚴格把關。譬如必須經過二至三年「幕後委員」的追隨團隊組織見習,充分瞭解慈濟精神後,才能提報申請「委員」培訓。這種做法,無非成就彼此之間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目的在於保護「生命中」的慈濟,像一池淨水,不會受到任何情況污染。這種戒慎虔誠的辛苦帶動,就是「母雞帶小雞[1]」般的情節,親切呵護,小心栽培。

這樣,卻得罪了一些有心人,認為資深組長「掌權、霸道」。使人扼腕遺憾的是,法師不解亦不求證,斷然毀掉常規[2]。從法師歷次南下教訓在家弟子語氣中,隱然透露諸多背後誣告信息。當發現法師和過去大不相同,將負面傳聞的,也不予查證,致使「誠正信實」信念失焦,讓人感受喜新厭舊,過河拆橋、棄如敝屣氛圍,而且明顯偏袒某些人(商賈),喪失公信力。

今天,高雄靜思堂,自稱常住﹝權(錢)貴之士﹞能夠這樣揮灑空間,即與金錢權力運作有關[3],有錢的人,讒言獻媚,的確能夠左右核心價值,變本加厲,做出弟子們痛心的事;這股傷害,總被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豪情義氣,冠冕堂皇地掩蓋了。圖取捐款,歸順權貴,執事者「有志」而「失節」,悖逆倫理道德。同時,慈濟人開始煮豆燃箕,行政倫理迭遭破壞。藉由落實社區,分散組織結構,抬舉心儀之人作為領導幹部,以「平等」理論蹂躪「倫理」次第,全部徹換資深組長,求新求變,顛覆傳統,莫衷一是。這時,許多人,才發覺幾十年來,從無到有,用生命塑造的慈濟,竟然已從生命中走了出去!留下的,只有心中的一道烙痕,久久不能逝去。

慈誠隊出頭

高雄11個委員組組長,以男眾居多,平時會務很忙,因此1991年間成立「慈誠隊」。由於組長較忙,委由「中生代」承擔。早先慈誠隊(男眾)歸屬原來的委員組,配合活動。想不到成立後,欲圖獨立,常常與委員組爭取會務分擔(如訪視工作等)。後來,情事所逼,法師同意讓他們獨立,成為個體組織單位,脫離委員組的結構,而另外成軍(增加一朵蓮花的名牌標誌)。當慈誠隊獨立後,遺憾的是,對於意欲加入慈誠隊的委員組長或委員幹部[4],卻受到慈誠隊百般刻意刁難阻擾,例如必須重新受訓、值班值夜等。這樣本末倒置,挑戰倫理[5]。究其原因,著實是法師意味重新再來,在背後慫恿撐腰、默許與過份寵幸有關。

其實,成立「慈誠隊」有一段緣起。早期北部師姊們隨著法師做慈濟功德會,擔任勸募委員,出錢出力,而背後支持者當是「先生」,不少身為企業家。草創期,慈濟行事作風非常低調,默默無名,許多企業家看不起眼,興趣缺缺。但在「綜合醫院」(1986年)建院落成之後,慈濟聲名大噪,引起政府及社會大眾矚目,法師在資深慈濟人推崇擁戴,也成為「傳奇人物」,遂引起他們加入慈濟的興致,因而獲准成立了慈誠隊。由於太太是委員,先生為「當然委員」,又是企業家;另外,捐壹百萬元以上,則又成為榮譽董事(榮董)。由此可知,原來的「慈誠」必須具備有三種身份──即委員、慈誠、榮董。這種優質的組織成員建構,期待帶來慈濟一股強大的生力軍,的確讓法師欣喜萬分,寵愛有加。可是,全省各地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水平不一,中南部慈濟人,本身大多慈誠的條件不合,勉強濫竽充數[6],慈誠又可以不用勸募善款。身份資格不實,與委員相較明顯遜色,但受到慫恿特立獨行,矯飾門檻,刻意和「委員組」格格不入,不易謀合。慈濟仍將男眾委員(包括男眾組長)編列慈誠隊,乃居於中生代之下,當然引起不滿。現在,這些慈誠幹部,成為高雄合心幹部成員。法師的「尊重、感恩」淪為口號,心行不一,事不達理,相當諷刺。

欽點幹部

1997年高雄開始落實社區,回歸社區志工,分為十八個區。本會首先指示,以民主方式選舉區組長與組隊長等等幹部。原本意義非凡,大家興致勃勃。但選舉當日下午,完成投票作業之時,接到本會緊急通知──不能公開唱票(結果),同時,責令將票箱全數送回花蓮本會。這使大家頗為納悶,事變突兀,不解其意。境遷不久,法師南來,出乎意料之外,直接欽點幹部名單資料[7],很明顯的,乃將所有原任資深幹部排除在外,不留一人。演變至今,導至資深者邊緣化和自我邊緣情事。這就是後來慈濟發生「傳承斷層」的因素,導至前後脈絡的不一致性、時間敘事銜接中斷,而促使委、會員流失的窘態局面。

為了激勵更多人加入慈濟,法師及慈濟人常常呼籲「運動場是圓的」的平等道理。即是說,進入慈濟可以不分前,不分後,不分長幼。另外,「現在有再做的,就是資深,沒做的雖然資深,也不算資深」云云。並且藉由「捨離」修心,來打破「母雞帶小雞」的倫理情節的牽絆。將原來稱呼「雞母」的推薦人,改稱「資深」。所以,二、三萬多號的委員(一、二年資歷),有推薦一個以上新人者,一律被稱為「資深」。這使數十號、一百多號(二、三十多年以上資歷)等等委員,不管是何原因,只要不常參與工作者,就不算資深,使得資深者極不被尊重。也因為,若有做事犯錯者,常常往上推給資深,「資深說的、資深教的」,這使人不知到底是誰教的,烏煙瘴氣疑神疑鬼;其實,所謂資深的,就是新人的「推薦者」而已,並不真正「資深」。但乍聽之下,常讓真正資深者心寒,因為,總是會被影射或誣指說,他們常在背地裡扯人後腿。像這種情形,任人栽贓,跳下黃河洗不清,情何以堪。可見今天造就混淆禍害局面,不易謀合,其來有自,顛覆倫理秩序,誠屬值得深省課題。

倫理包含尊重與傳承。而『傳承』是重要的保障,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執事者竟忽略了,如何建立雄厚的原始草根性(資深)志工組織。另一方面,悖離21世紀NGO「草根全球化行動」的脈動需求。

ps.
1.母雞帶小雞情節,係自1966(民55)至1996(民85)年,慈濟人三十年來約定成俗的自我管理的負責態度和慣例。現在產生的委員慈誠,授證後,不出來參與活動的主要原因,正是缺乏這種人性化情節的愛護和召喚。
2.其實,法師已經聽信不少讒言,這些負面聲音,大都出自捐獻巨款(百、千萬元以上)又想作事之人,法師的震撼教訓,不免令人感到屈服「財團」,失節之憾。
3.乃是「後現代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效應。
4.慈濟於1996年開始,將女眾稱為委員,男眾稱為慈誠。男眾雖為委員,仍須加入慈誠,二種身份。但因受到刁難與排斥,尚多資深男眾委員寧願放棄加入慈誠機會,因為必須重新培訓編組。
5.慈誠隊的幹部及組織成員,乃早係由委員組組長栽培產生,今卻顛倒規定,組長必須反倒接受慈誠受訓的門檻。此情可見二法障道,父子、兄弟倫常次第顛倒,仁義不分,混淆失序。佛教平等與儒家倫理,真理背合,分庭抗禮,難以令人信服。
6.現在便宜行事,委員、慈誠、榮董可以單獨見習或培訓。慈誠隊在921大地震的救災賑災活動,卻仍獲得社會好評。
7.欽點幹部名單,係透過鉅額捐獻者推薦,法師照本宣科。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慈善組織文化

慈善組織自古以來從事救濟貧民的慈善活動。行善的項目也各有不同,舉凡修橋鋪路辦學、施錢施藥施粥等等,而行善的動機也各有不同。從慈善組織活動中也可看出它們並非單純地要解決社會貧窮問題,而是藉著施善去嘗試「教富濟貧」淨化人心與祥和社會的功能與目的。如佛教慈濟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法鼓山慈悲基金會等宗教組織團體。70年代以後,慈善組織不但在組織形態上有長足的發展,在意識形態上也有明顯的改變。近年來,慈善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自覺增強國際意識,走出國門,在國際社會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華民族向來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美德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道統,慈善組織由於組織的靈活性,若有災情往往能率先做出回應,不僅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迅速開展援助,而且可以起到號召企業、公眾捐贈的作用,在企業、公眾與災民之間架起橋樑,紛紛慷慨解囊。「愛無國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慈善組織更有國際視野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國際上出現大的災害時,慈善組織可以透過其跨國性的慈善行為,發揮獨特的功能;例如慈濟基金會透過骨髓捐贈、國際賑災、大陸賑災等志業活動。換言之,當面對災難,本著人道精神,全球各國的救援力量都緊急動員起來,展開了一場規模龐大的救援行動〈NGO〉。這不僅關係到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也關係到一個社會的生機與活力,關係到和諧社會的實現;而自下而上的慈善組織的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動員社會資源,也可激發社會的創新性與靈活性,這是慈善組織特有的道德勇氣與神聖使命感的殊勝意義。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慈濟志工的體驗與價值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永遠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其志工精神養成與特質解析如下:

‧慈濟志工高峰體驗的價值

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的價值可以用完整、真實、自足、圓滿、公正、盡善盡美等詞句來描寫。它最容易在藝文活動中產生,但又不限於審美領域,它還來自於創造衝動、創造激情和偉大的靈感,來自於意義重大的領悟和發現,來自與大自然的交融,甚至來自於對眾生的憐憫施捨,等同於慈濟「慈悲喜捨」精神體現。

‧慈濟志工高峰體驗本質

高峰體驗本質上是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健康的心理生活的插曲,是人最能發揮作用,感到堅強、自信和完全支配自己的時刻;這時刻,也就是慈濟志工發揮良知良能所獲得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的時刻。

‧超越個體生命的價值、目標與意義

生命中至為可貴的乃在我們能夠去體驗的種種,歷史上所有那些外在的輝煌也圍繞此而生:連自然也無法預知的目標從中而生。人的意志總是努力想要去完成發展和組織;只有在心智的世界──那個在我們內部具有創造性、富責任感、並且自主地騷動著的心智世界裡,生命才有它的價值、目標與意義。

個人的生命會因著和環境、他人以及事物的關係,而不斷豐富起來;然而每一個個人,卻也超越個體的生命,取得獨立的存在和發展的型態,而這些型態裡有著這些關係所體現的生命內容、價值、及其目的。

‧慈濟志工領導的本質與功能

管理心理學: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領導的本質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領導透過這種人與人的關係,把組織的方針和政策貫注於羣眾之中,並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他人,激勵羣眾的積極性,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

社會心理學:另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領導者要實現領導功能,關鍵在於領導影響力;也就是說一個領導者在與他人交往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慈濟志工影響力的性質

² 強制性影響力:再從影響力的性質來探討,可分為強制性影響力和自然性影響力。強制性影響力隨著領導者所擔任的職務而來的法定權力,它是帶有強制性質的影響力。

² 自然性影響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威信」,這是靠領導者以身作則的良好表現行為,受到人們的敬佩所產生的威信來影響別人接受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而起到領導的作用。而領導者的風格與威信,同是由領導者個人的品德、知識、才能和感情所決定的。作為慈濟組織的領導者,也是慈濟基金會的精神導師,對於慈濟人的自然性影響力,來自於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的關係。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人間佛教


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見解,打破佛教神秘不可及的藩籬,主張佛教應在日常生活中成就一切佛性。印順導師極力論證佛教不應出離人世,而應實現人間淨土。二者在理論上基本雷同,印順導師更衍生佛教為人間化,即「人間佛教」,這一方面對於現代佛教影響至深且鉅,其終極目標乃是關懷眾生、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達到覺行圓滿的境界。證嚴法師以創造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與社區志工等形成了『一步八法印』的社會服務來呈現人間佛教『為佛教、為眾生』的理想。

佛教團體展現人間佛教的理念與風格,摒除宗教迷信色彩,涵富濃厚的人文精神意義,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社會工作,成為人間佛教思潮的一大特色。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慈濟證嚴法師的領導風格

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領導的本質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領導透過這種人與人的關係,把組織的方針和政策貫注於羣眾之中,並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他人,激勵羣眾的積極性,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另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領導者要實現領導功能,關鍵在於領導影響力;也就是說一個領導者在與他人交往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再從影響力的性質來探討,可分為強制性影響力和自然性影響力。前者隨著領導者所擔任的職務而來的法定權力,它是帶有強制性質的影響力。後者,自然性影響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威信」,這是靠領導者以身作則的良好表現行為,受到人們的敬佩所產生的威信來影響別人接受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而起到領導的作用。而領導者的風格與威信,同是由領導者個人的品德、知識、才能和感情所決定的。證嚴法師作為慈濟組織的領導者,也是慈濟基金會的精神導師,對於慈濟人的自然性影響力,來自於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的關係。



多數研究者認為證嚴法師與德蕾莎修女兩人都具備有韋伯〈Max Weber〉指稱「克里斯瑪」〈charisma〉型的個人領導魅力,主要的概念在於說明某種個人所涵攝的領導特質。這其中還包含有激進的遠見、高度的奉獻、自信的溝通、個人力量的感召和強烈的熱情等內涵。



在韋伯的觀點上認為,具有克里斯瑪的領導人,乃是基於領導人個人特質而來的權力,領導人之可以支配他人的權利,與領導人個人特質和意志力有關,因此信眾願意服從領導,願意摒棄自己見解,甚至願意將權力賦予這位領導人崇高地位。這是一種隨時可能產生的權力,成員藉由表達強烈的忠誠及情緒上的認同,而會帶來快速的改變。現在檢視國內三大佛教團體領導人,無論是佛光山星雲大師、慈濟證嚴法師、法鼓山聖嚴法師,三位宗教家皆具有克里斯瑪型個人領導魅力的特質。



證嚴法師除了具有克里斯瑪型個人領導魅力的特質之外,重要的是兼具崇高神聖的宗教情操以及帶有慈憫的母愛柔情性格有關。平時不亢不卑、慈言愛語的內蘊涵養,以及外在表現出悲智雙運、剛柔並濟「嚴父慈母」型的仁師風範,處處傳達一種安祥平靜與溫煦關懷的氛圍,塑造了一股新興的慈濟人文熱潮,喚醒無數虛無縹緲的人心,穩定了當代社會不安又失序的亂象,對於時下的不滿情緒,轉向和諧安定的行動訴求,紛紛投入清淨無染的慈濟世界,開啟了人們的良知良能貢獻社會。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美學範疇中我們發現證嚴法師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人〈self-actualization〉這類型的人能夠充分開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賦、潛力實現自己的願望;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後來稱之這類人為「不斷發展的一小部分人」。這類人的特點幾近證嚴法師性格:第一,他們具有較強的生活洞察能力;第二,他們有著堅強的信念和決心;第三,他們謙虛謹慎,很少受到欲望、焦慮、恐懼、盲目地樂觀或悲觀的影響;第四,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很感興趣,工作也成為他們獲得幸福、發現和實現自己的必要條件;第五,他們都具有積極的創造性;第六,他們很少有自我衝突現象,個性是統一諧和的,能夠把更多精力放在創造性的工作中。



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在論述有關成就需求的研究都放在個體的個人志向上,而忽略了個體也有達成團體目標的需求。最重要的,是他們實踐的行為動力來自于對發展、實現的潛力及毅力的集體文化中的力量,與大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對他人充滿著關懷友愛、真誠信任。並且對真、善、美有著熱烈圓滿的追求,把自己的工作和他人共同創造與人道關懷的完美發展結合起來,因此他們往往皆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和完美的人生。



有研究者更認為克里斯瑪型的領導魅力,當領導人過世時,沒有繼承人傳承,或其領導魅力消失,這種領導權力即告瓦解。在這部分必須說明的是,證嚴法師所兼具的一種神聖的宗教情操與殉教的精神,非如克里斯瑪型所謂的「超人」天賦特質,而是腳踏實地去做自然衍生出來的成果。而證嚴法師的領導魅力或領導權力,其來有自,並非一蹴可幾的;而是與慈濟人共襄盛舉,造就了慈濟世界,一致被推崇與愛戴。其發展與形成,是慈濟人共同長年累月身體力行,實事求是、始終如一,犧牲奉獻與恆持不變的決心,慈濟歷史演化中皆形具法師和慈濟人同體共生蹤影。換言之,慈濟人已經養成慣常「做就對了」自發性的精神,當一切無常來臨,亦均可傳承「慈濟精神」再接再厲。準此,上述非預期的隱憂論述,當不致影響慈濟人心,反倒更能促使慈濟人相互砥礪篤定心志。



對於克里斯瑪型的領導魅力與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僅是作為一種辯證思考,非本文論述重點。事實上,證嚴法師長年罹患絞心病症,仍以身作則經常奮不顧身抱病奔走濟弱扶傾推動志業,顯現佛說「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菩薩利他精神,令人於心不忍,打動了所有出、在家弟子們的心,更加愛戴與擁護。法師常言:渡人要渡心。這些嘔心瀝血感人的實踐歷程,也可描述為一種「德行」,沒有所謂的領導權力,是自然形成的威德,亦即是代表著慈濟人萬眾一心、矢志不移的情操所推崇。以之相應道交的,是每樁志業活動皆出自於慈濟人的發心,與法師之間形影不離的牽繫著的。心連心、手牽手,抱持「立體琉璃同心圓」的慈濟人文精神,無所求地、忠誠地推動不朽的「千年志業」,始終無怨無悔。總之,在這屹立不搖的「慈濟世界」裡,凝結了法師與慈濟人相通的血脈生命,不論因緣生滅、無常變異,持續著犧牲奉獻、愛灑人間,誠屬一部可歌可泣可敬的「慈濟大愛血淚史」。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現代女性意識抬頭

女性主義(Feminism)論述由法國社會學家Charles Fourier發明,現代的女性在女性意識逐漸抬頭,以對抗男性宰制,於是,隨著婦女投票權的主張與性自主解放等論述,女性由男性的附屬品轉化成自主的個體,改變婦女長期位處社會邊緣的位置,反駁弗洛依德解釋下女性是被閹割男人的貶抑觀點,同時顛覆女性是弱者的性別偏見與刻板印象。易言之,女性新思維的生命詮釋開始出現,重視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增權,並擴展到性別角色的反思與弱勢族群的解放。陳威志(2003)認為女性主義者在概念上強調個人主義、自我優先及權力均等。Roger(2002)提出對弱勢團體的增權賦能(empowerment)是增進個體個別與行動的能力與自由;增權賦能可以被視為改善社會中弱勢群體的發聲機會與能量。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梅蘭竹菊象徵意義

一、梅

詠物詩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來詠一種事物的,而對梅花完成"百詠"的詩人最多。 梅花最令詩人傾倒的氣質,是一種寂寞中的自足,一種"凌寒獨自開"的孤傲。 它不屑與凡桃俗李在春光中爭艷,而是在天寒地凍、萬木不禁寒風時,獨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開出繁花滿樹,幽幽冷香,隨風襲人。

從梅花的這一品性中,中國詩人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樣一種"衝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所以詩人常用"清逸"來寫梅花的神韻,如宋代"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清逸"不僅是古代隱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傳統文化性格。 梅花所表現的正是詩人共有的一種品質,因而詩人倍加珍愛。

梅花以清癯見長,象徵隱逸淡泊,堅貞自守。 那"高標獨秀"的氣質,倜儻超拔的形象,使詩人帶著無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像,盼望與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歡晤:"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的冷香色,含蘊著道德精神與人格遵守的價值,因而深為詩人所珍視。

二、蘭

空谷生幽蘭,蘭最令人傾倒之處是"幽",因其生長在深山野谷,才能洗淨那種綺麗香澤的姿態,以清婉素淡的香氣長葆本性之美。 這種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屬於林泉隱士的氣質,更是一種文化通性,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格,一種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蕩胸襟,象徵著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 蘭花從不取媚於人,也不願移植於繁華都市,一旦離開清幽淨土,則不免為塵垢玷污。 因此,蘭花只適宜於開在人跡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適宜於開在詩人們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中(今蘇州),為表示自己不忘故國,坐臥都朝南方。 常畫"露根蘭",筆墨純淨,枝葉蕭疏,蘭花的根莖園藝,不著泥土,隱喻大好河山為異族踐踏,表現自己不願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氣節。 寥寥數筆,卻筆筆血淚。 倪瓚曾為其題詩:"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所以,詩人愛蘭詠蘭畫蘭,是透過蘭花來展現自己的人格襟抱,在蘭花孤芳自賞的貞潔幽美之中,認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涼爽的閑庭中,翠竹依階低吟,挺拔勁節,清翠欲滴,婆娑可愛,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鐵骨,又有蘭翠色長存的高潔,並以它那"勁節"、"虛空"、"蕭疏"的個性,使詩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風。 它的"勁節",代表不屈的節*;它的"虛空",代表謙遜的胸懷,它的"蕭疏",代表詩人超群脫俗。

三、竹

竹在清風中簌簌的聲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讓詩人深深感動,而竹於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更讓詩人引為同道,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說:"何可一日無此君!"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樸實直白的語言,顯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四、菊

如果說,冬梅鬥霜冒雪,是一種烈士不屈不撓的人格,春蘭空谷自適,是一種高士遺世獨立的情懷,那麼,秋菊財兼有烈士與高士的兩種品格。 晚秋時節,斜陽下,矮籬畔,一叢黃菊傲然開放,不畏嚴霜,不辭寂寞,無論出處進退,都顯示出可貴的品質。

兩千多年以來,儒道兩種人格精神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士大夫,文人多懷有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儘管世事維艱,文人心中也有隱退的志願,但是,那種達觀樂天的胸襟,開朗進取的氣質,使他們始終不肯放棄高遠的目標,而菊花最足以體現這種人文性格。 詠菊的詩人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的屈原,而當晉代陶淵明深情地吟詠過菊花之後,千載以下,菊花更作為士人雙重人格的象徵而出現在詩中畫裡,那種沖和恬淡的疏散氣質,與詩人經歷了苦悶徬徨之後而獲得的精神上的安詳寧靜相契合。 因而對菊花的欣賞,儼然成為君子自得自樂、儒道雙修的精神象徵。

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慈濟高雄分會十四周年慶 回顧感言

民國五十七年,空軍分派我到花蓮美崙山雷達站服役。某日,在博愛街育樂社購買一支吉他,認識了同鄉──靜恆師姐。第一次跟隨她到花蓮新城鄉「農場」(即靜思精舍)參訪。剛抵新城鄉鄉間小路,遠遠望去,在窮鄉僻壤和漫無邊際的原野草莽之中,佇立著一座白色的建築物──靜思精舍。

走近一看,它顯得簡陋孤單,精舍大殿的飛簷,酷似伸張兩翅俯臥大地的孤雁,外觀和諧對稱柔和,寂靜無聲;繞行精舍四周:女眾師父們和幾位在家老菩薩,用纖細瘦弱的雙手,埋首勤奮地工作,有的在走廊上做蠟燭,有的在廠房內加工,有的在戶外炎陽下耕種。這座位居中央山脈後山的精舍大殿,經年累月飽受地震、颱風侵襲,屋頂修補的新瓦,參差大片斑剝褪色瓦礫,恰似僧侶穿著的灰舊百衲衣。一切簡單樸素,顯得沉著清淨高雅,傳達給人一種遠離塵俗、與世無爭氛圍,沐浴之中,感受道氣十足,景色宜人,恍若身臨仙境,渾然忘我。

不一會,出現在眼前的是位神情慈祥、瘦弱高挑的年青女眾師父(上人),儀態穩重精神抖擻,仙風道骨氣度非凡。乍見一對深邃明亮眼睛,投射一股內斂攝心的目光,令人憾動不已。言談中,似乎足以看透眾生心相,蘊含深厚內涵,使人由然生敬。當機因緣俱會,隨即加入慈濟會員,從此種下「高雄」慈濟會務的因緣。

民國五十八年退伍返鄉,六十年開始承擔第一位南部委員職務,負起嘉義以南至恆春地區慈濟會務及訪視工作。同時招募會眾,為使委員會員了解本會志業情況,常帶大家往返花蓮、高雄之間。路途遙遠顛簸難行,花東鄉鎮未闢「外環道」之前,大巴士競走火車鐵軌棧道上,常因山路曲折狹隘,險象環生。早期「南迴公路」一趟行程約需十小時,車上並沒有冷氣設備,且長途跋涉顛簸搖晃,個個精疲力倦灰頭土臉;但是,每當車抵花蓮公路時,大家都興奮不已,精神大振神采奕奕。

蘇花公路一下車,大眾不顧身心疲憊,精神亢奮虔誠五體撲地,恭敬地三步一拜朝山行儀,直奔精舍大殿;當遙見 上人不畏邃寒、臨風佇候在大殿門前的身影,彷見嚴父慈母般地招喚,大家感動肺腑,難分淚雨。回到心靈故鄉,如入寶山,早已忘卻千里跋涉之苦。尤其,每當離別之時,上人和常住師父相送,直到離開視線,仍依依不捨,淚流滿面;上人叮嚀慈言愛語,刻骨銘心猶言在耳。

高雄產生的第一批委員,於民國六十八年間,初始皆以三十多歲的男眾為首,大多充滿正義感的年青人,其「夫妻檔」為全省慈濟委員之冠。遵奉 上人教化:以獅子勇猛精神、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等三心自發,身體力行。內修「誠正信實」清淨心,外持「慈悲喜捨」菩薩道的慈濟精神,走遍南部各鄉鎮關懷緣苦貧病眾生。民國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造成南部(屏東、高雄)重大災害, 上人帶領全省委員,關懷受災戶,濟助感恩戶,全力完成賑災工作,獲得社會好評,使南部會務蒸蒸日上,種下成立「高雄分會」因緣。爾後,社會善心人士陸續踴躍加入慈濟,因緣俱足,遂於民國八十三年正式成立高雄分會於九如路。

高雄資深委員投入慈濟之際,個個正值青年創業時期,仍能放下身邊事業,排除萬難克服障礙,熱心積極參與慈濟志業,德行無遠弗屆。其終生追隨 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理念,以佛心師志為己任,內修外行,窮其一生奉獻大愛,不求名聞利養、透徹人生無常苦空無我之理,把握當下,誠屬無住無相布施。同儕間,竭盡所能,肝膽相照,解決困難。尚且尊重倫理與愛、互相教育,彼此感恩,學習成長。個個仿如菩薩再來,俱足善根福德因緣,普增法身慧命。一路走來,不論時空轉換、人事異非或生離死別,仍貴在精神永在慧命長存,斯為後輩同修之典範。適值九十七年周年慶,懷舊感念之深且鉅,執筆拙書,專為戰友〈師兄姊〉銘記一二,與君分享。


「過去」並非死寂、沉滯、框限;相反地,「過去」攜帶著創造性資源的記憶和痕跡,能夠支撐現在並預示未來的可能性。「草根性」亦不代表回憶、凝固、懷舊和傳統的眷戀;「草根性」與「過去」的連結反而是它現在生存的契機和展望未來的願景。 【NGO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