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聽冬之旅─懷憶師兄姊

這世界老了,
負載如許沉重的理想與虛無;
你歌頌的「獅子」老了,「駱駝」背更駝了,
猶如「赤子」般地斜躺在幼年的菩提樹下,
不能,亦不肯輕易入眠。

走更長遠的路,
也許睡眠是好的,當走過的足跡像層層冰雪,
覆蓋過人間的愁苦,悲情,磨難;
睡眠裡有花伴隨,深款叫你萬緣放下,
也許是夢中被砍的花蕊。

春花萬露在冬夜,
熱淚僵凍於湖底,
這世界教我們希望,
也教我們失望;我們的生命是僅有的一張薄紙,
寫滿塵土與心酸,嘆息與陰暗。

信誓旦旦的諾言,
在一撕即破的紙上做夢,不因其短絀,單薄而減輕重量;
重擔在擦過又拭過的夢裡種樹,並且在每一次難過的時候,回到它身邊,回到它的心靈故鄉。

春夜傾聽冬之旅,
你泛紅眼眶沙啞的歌聲,是你思慕的夢中之夢,
不道別一聲,輕輕地輕輕地放下你的眼簾,
帶著冬天與春天一同遠離……
願離娑婆……來去彌陀的故鄉。

詩註:「獅子勇猛,駱駝耐力,赤子之心,」乃是早期慈濟師兄姊們共同的座右銘,充滿決心與毅力。今已不見往昔氣慨與氛圍,無常苦空生離死別,時不我予感歎萬千。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歲末祝福─小丑追師記《上下集》

歲末祝福─小丑追師記《上下集》
涂老居士2008/12/15晨00:56
《上集》
11/3日早晨,陳師兄來電邀約到台南接駕 上人。

已經十幾年沒做這份工作,覺得突兀,但接受了。八點半靜思堂集合。

以為,會有很多人一起去。結果,只有我和他二人。很納悶,怎會這樣?

陳師兄又邀請基金會總務賴、張二位師兄開車,碰巧,秀純師姊騎單車來,也順便邀她一道前往台南。一行共五人。

中途先到岡山志業園區,繞了一下,聽聽工作中的師兄一些話,就離開了。

抵台南分會已十一點半多。原本必須走樓梯的,台南師姊說我們是客人,引導我們坐電梯,上四樓。

進入會客室,一時,打斷上人話語。看見 上人正座客室中央,兩旁端坐數列師兄姊,聆聽開示。上人問:「你們是來接駕。」我們應聲答是,趨近頂禮問訊,隨即就坐。

上人仍打開話匣繼續與對面的幾位師兄談話。

上人突然,轉過頭來對著我,「你認識他們嗎!?」

我看看對方,愕然無言,一時說不出來,但覺得似曾相識。

「你看,這個人沒做,就是這麼不投入!」上人舉手指著我,沒有笑容。大家眼光集中過來。

當場,我覺得很不好意思,臉紅耳赤,脖子熱了起來。「有呀!」我似乎嘴唇動了一下,但沒出聲。……老是這樣對我不客氣,像這種經驗,我已經習慣了的。

後來才知他們是「約旦」回國的志工,好像在大愛電視看過。

慈濟是一種團隊的集體工作。二十多年前,我已經發現,塑造類似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作法,終會阻礙團隊的運作與發展。所謂「一將既出,萬枯骨」,他會是踏過多少人的頭上,犧牲多少人的辛勞血汗,才能造就出一個「將軍」。

慈濟既是一個團隊的集體意識的結合,它有共同理念、目標和使命感。凡事「一動千江水」大家工作一起來,每一個人的功德不可磨滅,理應共同分享成果,何況佛法講究「平等」,各人因緣不同,何須「分別」?

眾生嫉妒、好勝,執事者萬萬不可單打獨鬥或獨攬功德,自居「負責人」。果真如此,影響力、向心力、凝聚力等等問題,領導者遭遇的苦惱,當然接踵而來。(果然,這些是約旦陳師兄,跟我同車時,提到他在當地的問題,如凝聚不易等)

在家居士的習氣,師父們總是不能全盤了解。現在的「個個突破」攻心馴服(約旦),將來又擔心你礙到人家,找機會,總要「殺殺你的傲氣」(就像我這麼慘!?)

殊不知這個「結」,弟子中途已經轉了個彎,求教「阿彌陀佛」解脫去了!若有留下的,只不夠是當陣痛的時候,留下一絲不勝噓唏的感慨,……轉個念頭──笑看人間罷了。

《下集》
7日上午,下高雄靜思堂七樓後,先行到屏東分會。心想,這樣就可以一面「送駕」上人到屏東和順便跟 上人「告駕」而走人。省得在高雄分會擠到沒地方站,也達到讓祂「看」到「我們」一面的目的。

抵屏東分會不到幾分鐘,剛向一樓大殿的佛菩薩問訊畢,一轉身,已見 上人大步走進屏東分會圍牆內了,我們就地合掌恭候。

上人 走近時,有一小孩堵住祂。 上人一面低頭撫摸孩童的頭,一面已經走到我前面來,但似乎沒注意到我。我叫了一聲 「上人,阿彌陀佛!」,祂猛然抬頭看到我,一臉詫異(因為不知道我會來,而且又比祂早到)。

我向 上人說:「我送您來喔,也順便向您告駕了!」

「什麼!你送我來!?」,音量很大,把我給嚇住了。

頓時,我神情有點緊張,想想…,好像又哪裡說錯了?也不知如何以對,一句話說不出來。

上人看我這樣,“突然”溫和地輕拍一下我合掌的手,笑笑說:「沒事了,沒事!」。讓我如釋重負,舒一口氣──「好家在」。

我心安之後,不假思索,也“突然”想到一件事,追問上人說:「我被“留校查看”的事,可以畢業(解除)了嗎?」我調侃自己,似又“白目”(台語,義“調皮”)起來了。

上人說:「可以啦!」。隨後,祂一面往前走,一面跟我說了一些話;但很遺憾只聽到了幾句 (一大推人簇擁著,人多吵雜),其中諸如「…地已買好了,只欠人去經營…」等等話語。我摸不著祂在講什麼、或有什麼意思?

我聲音加大:「3日我們經過崗山連絡處時,您 上人沒轉進去,一群師兄姊期望落空,我回去想一想,真不甘,也哭了……」。

「高雄那麼多人在等我呀!」上人回過頭來看我,回應一聲,就快步上樓去了。

秀英(慈悅)師姊在 上人後面,在樓梯前用力「抓」住我的左袖說:「走了、走了!跟我們上樓去!」

雖然我有跟著她們上樓,但 上人先到二樓佛堂頂禮後,很快就到會客室與屏東人士談話了。

接著──
下樓返高之前,碰到宗教處王師兄,我們停下腳步,彼此寒暄了一下。

維洲說:「不要用『資深』團隊這樣稱呼。」我覺得有點突兀。

他舉出6日上午,我和團隊數十人,上高雄靜思堂七樓向 上人請安頂禮時,先由鄭武南(團隊本月份值星)呼班,鄭武南語音不準的把「『資深』團隊向上人頂禮」這一段話,唸成音近「『諸山』團隊……」(皆國語發音)。 上人當時隨機打趣說:「哦,『諸山』長老!?」引起在場人士哄堂大笑。

維洲說:「像這樣不好。」

我師姊解釋,『資深』團隊用語,緣自慈濟40周年,高雄靜思堂設置「『資深』館」名稱,衍生而取的。

維洲回應說:「『資深』館與『資深團隊』毫不相干。」

我師姊謙虛輕聲地請教他:「不然,用什麼名稱較好?」

維洲:「…………………」。

倆人對話至此。稍停,我接下來,不禁失望又心寒的對他說──

「師兄,我想對你提出一件嚴肅的問題。慈濟這個團體已失去了『倫理』這個觀念。倫理是一種秩序與尊重,倫理能夠結合團隊的力量,有倫理,有秩序,才有力量,要重建、要凝聚……」。

話沒講完,維洲打斷我的話,「嗯,就像林永祥,…?」

隨後,說他要進去參加 上人和屏東慈濟人聚會,就走了。

今天,除了上人沒反對之外,大家似乎非常忌諱『資深』二字。「宗教處」竟然參與其中,著實令人萬想不到。

話說回來──
5日上午,有人下樓傳達,上人要見我和師姊。

當時,我已返家。師姊帶著近月來資深團隊的活動紀要,呈請 上人過目。

聽說,上人翻了翻,當著大眾贊歎說,「太好了…,有沒有作事,一看就知道!……」若師姊沒騙我,倒讓我心安不少。

我想寄資深團隊起緣,法源等資料給維洲師兄參考。證明我等並非「違法亂紀」之黨,亦非一味以『資深』自居,傲慢欺人之徒;

雖然,有表現不好的資深者。但『資深』稱謂一詞,乃歷史脈絡累積使然,並不為過。這般輕賤看待,豈不將『資深』邊緣化,使人有著「用如芻狗,棄如蔽屣」過河拆橋之憾。

《結語》
儒家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佛家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事緣生緣滅,非聖人賢達者,動輒得咎,擾害眾生,避之不及,惑業苦受,非吾等所願。

所謂佛門是非多,乃因末法五濁惡世,娑婆眾生福薄業重。猶如小丑般地心猿意馬,追逐狂風熱潮,盲修瞎練,身陷其中,混淆造作。若不看破放下,則喊破喉嚨也枉然矣。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在家人的覺悟

阿彌陀佛。數年以來,慈濟已從生命中走出去,本想一走了之,因為受到不少人的期待,以及經過真理的洗滌與沉思,決定今天捲土重來,同時帶來兩個願望:一是抱著永遠學習的精神與同參共修菩薩道,延續學佛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二是強調中國佛教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比如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倫理道德之上。主張「在家人」應有「自我覺性」,心不向外馳求,往內紮根。願以客觀超然理性的態度,和各位再造一個清淨祥和的慈濟世界。

首先,要了解到這是一個利他、無功利主義思想的公益團體,它是由自願自發性、自律自主性的一群善心人士所組成的。其次,既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就應對現實不良環境,持有超越和否定的態度,同時具有改造和重建的使命感。幾十年來,慈濟對社會所付諸的愛與關懷,雖有頗大的貢獻與成就;但是,對內同儕道侶之間,卻缺乏相處和諧的誠摯關愛,顯示觀念出了問題,令人遺憾。

「經營理念」與「外在價值觀」扭曲了教義真理,墮落虛幻現實世界的黑洞裡,不見本體真實世界的陽光,眾生迷惑顛倒,人心動盪不安。處在聲色、名利、標榜和虛榮的惡濁環境,背覺合塵,猶如身中毒藥毒箭永無出期之日。期許擁護佛教的護法們,亟待體認如來的真實義,增長智慧,安住自心,痛定思痛策勵未來,圓滿菩薩六道,厚植綿延法身慧命,阿彌陀佛。

本文乃於90/7/27 慈濟高雄分會幹部常會講稿。迄今資深委員仍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離開中心,歸屬感殆盡。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慈濟志工的高峰體驗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永遠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其志工精神養成與特質解析如下:

‧慈濟志工高峰體驗的價值

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的價值可以用完整、真實、自足、圓滿、公正、盡善盡美等詞句來描寫。它最容易在藝文活動中產生,但又不限於審美領域,它還來自於創造衝動、創造激情和偉大的靈感,來自於意義重大的領悟和發現,來自與大自然的交融,甚至來自於對眾生的憐憫施捨,等同於慈濟「慈悲喜捨」精神體現。

‧慈濟志工高峰體驗本質

高峰體驗本質上是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健康的心理生活的插曲,是人最能發揮作用,感到堅強、自信和完全支配自己的時刻;這時刻,也就是慈濟志工發揮良知良能所獲得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的時刻。

‧超越個體生命的價值、目標與意義

生命中至為可貴的乃在我們能夠去體驗的種種,歷史上所有那些外在的輝煌也圍繞此而生:連自然也無法預知的目標從中而生。人的意志總是努力想要去完成發展和組織;只有在心智的世界──那個在我們內部具有創造性、富責任感、並且自主地騷動著的心智世界裡,生命才有它的價值、目標與意義。

個人的生命會因著和環境、他人以及事物的關係,而不斷豐富起來;然而每一個個人,卻也超越個體的生命,取得獨立的存在和發展的型態,而這些型態裡有著這些關係所體現的生命內容、價值、及其目的。

‧慈濟志工領導的本質與功能

管理心理學: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領導的本質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領導透過這種人與人的關係,把組織的方針和政策貫注於羣眾之中,並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他人,激勵羣眾的積極性,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

社會心理學:另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領導者要實現領導功能,關鍵在於領導影響力;也就是說一個領導者在與他人交往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慈濟志工影響力的性質

² 強制性影響力:再從影響力的性質來探討,可分為強制性影響力和自然性影響力。強制性影響力隨著領導者所擔任的職務而來的法定權力,它是帶有強制性質的影響力。

² 自然性影響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威信」,這是靠領導者以身作則的良好表現行為,受到人們的敬佩所產生的威信來影響別人接受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而起到領導的作用。而領導者的風格與威信,同是由領導者個人的品德、知識、才能和感情所決定的。作為慈濟組織的領導者,也是慈濟基金會的精神導師,對於慈濟人的自然性影響力,來自於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的關係。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關懷的偏誤

對於事實和人性本質的信念,有些來自個人對周遭環境中的事件、事物和人們的直接觀察。另有些信念則來自二手資料,例如來自他人的觀察所得、書籍媒體、或傳聞、權威人物的談話。這些不同的訊息來源結合之下,形成個人對各個層面不同的事實理解,造成綜合性的偏誤,無法獲得個案的圓滿解決。

有時候,您親眼所看到的、讀的或聽來的,可能不正確,因而扭曲了某些事實真相。容易扭曲人們的探索背景因素如下:
(一) 外界影響力─文化、權威和媒體塑成了個人的信念系統和主觀現實感,這接著會影響個人對世界的知覺。

(二) 個人的偏見─我們每個人都持有某些偏見,這些偏見妨礙我們對經驗做準確的、客觀的判斷,而產生的一種誤差。

(三) 觀察者的偏誤─是一種特別型態的個人偏誤,它是指出於觀看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的影響,使得觀察上的誤差扭曲了知覺證據。

(四) 影響知覺的來源─觀察者的偏誤來自可能影響知覺的多種來源,諸如文化、性別、年齡、社會階級和教育程度,以及累積經驗法則的判斷等。

(五) 預期的偏誤─以微妙的方式把他預期看到的結果傳達給他的受訪者,因而真的引起受訪者出現該種行為反應,這就是無意的「預期的偏誤」。

(六) 關懷者的終極目標─建立團體良好的指標和示範作用。引導受訪者順應團體多數的要求或符合團體的期待,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使受訪者了解自己在何種情境中是適當的,而且被多數人所喜歡、接納及讚許。

摘錄相關心得分享:

1. 倫理包含傳承與尊重。『傳承』是重要的保障,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

2‧我們希望一切事物,都是透過理性的指揮和安排,但事實上,在主觀意識所認定的理性,就其本身而言,並沒有一定確切的「善」與「惡」,絕對的「是」與「非」。

3‧大多數人說「對」,不見得正確。大多數人說「不對」,也不見得就是錯誤。因為多數人的意見,並不代表真理。

4‧假如你正為某件外在事物所苦;事實上,使你痛苦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物的觀感(觀念)。因此,人事時地物的是非、善惡、好醜,不能依賴外在「判官」來裁決,自性的觀照反省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5‧所謂佛法,重在時節因緣,凡事時到緣熟自然而成,誠屬不得不信。

6‧“為善競爭”既有競爭必有鬥爭,要不比較、不計較可就難矣;是影響團隊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

7‧“做,就對了!”這句話雖然沒錯,但若在主觀的自我認定之下,一味孤立獨行,自以為是,總是會破壞客觀整體的規律、秩序。──斷章取義的片面說詞,不能輕率縱容鼓勵。

8‧團體每件事情,都具有指標示範意義,一有偏差,可能導致士氣不穩,並發生大家都不敢表示意見的“寒蟬效應”,失去信心,不得不慎!
9‧“忍耐”是一種壓制,還是要依真理來舒解。
10‧“變化球”落入社會的多變性、不一致性、反覆無常性, 這些大都是「人為因素」。久而久之變成陋習文化,以變為不變的指導原則,強詞奪理,當成遊戲。
11‧一個人常因累積的經驗“知識”當作智慧。總是在思想上轉不過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事事逞能幹,樣樣要佔上風;又被“榮譽”壓死,處處要「第一」,我慢貢高、囂張地自以為是,從不考慮團體和諧、合作的重要性。

12‧“一指神功”是諷刺資深的慈濟人,光講不作事。其實,他們已辛苦地日月累積,成為一個有系統、組織、制度的團隊,又具有強烈的「倫理」觀念、有默契的溝通方式。貴在同心協力、自動自發,服從指揮達成使命,總是一起在做事。不能聽信謠言,而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人。

13‧“假久成真”若祇從衣服穿著打扮的外表形式來看,一副裝飾品般的毫無生命力。要能真誠實在,是要往下紮根,痛下決心改變習氣,相由心生,就會自然美。祇外表形式的團體美,比不上內在美的修鍊重要。

「和諧」具有特殊的蘊涵。和諧,可以作為一種美學的原則,亦可以實踐正義與幸福的願望。「內在的和諧」是思想上的和諧,是個體的美的基礎。「形式的和諧」是快樂的客觀化,是觀賞者的一種感覺。兩者如影隨形,不可須臾離的,脫離形式,欠缺內容,則徒具空洞的形式。

14‧當你真正地「捨」了之後,就不會有再「要」的念頭。捨得愈多,擁有愈多。

15.「以和為貴」是貴在倫理次序上的尊重與和諧,而非僅是表象在虛無「平等」理論上,不切實際,遙遙無期。

16.「感性認識」往往帶有欺騙性,不完全可靠,還應當破除迷信、成見和偏見之類的偶像,通過不斷的觀察實驗去證實和糾正感性認識。

17.修行的使命是「求得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沉溺在現代生活享受中,關鍵在於單純,不要以外界活動來過份伸展自己;而是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

18.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放下的話,就會一無所有,但生命本身卻再三透露相反的信息: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