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成功的迷失


成功的迷失

約1995年前後,慈濟「宗教處」已在全省各區掌握指揮志工的主導權。同時,「慈誠隊」成立後,原附屬於「委員組」,但躍躍欲試爭取各項會務的參與權,不顧傳統倫理次第,企圖超越或取得平等待遇。如以「誰要聽誰的」一事,就造成委員與慈誠之間產生隔閡。結果顯示,本會終將慈誠隊獨立成軍,同時也將男眾委員全部集中編入慈誠隊,集中管理。此舉,致使人事運作本末倒置,資淺領導原本資深幹部,資深委員需要再度重新經過資淺的受訓,才有資格成為慈誠隊隊員。這等於取消前者幹部資格,大批新人趨之若鶩,造成慈濟一股熱潮,徹底改組重用新人的政治策略。

男眾委員因之成為雙重身份,即委員和慈誠隊。但委員必須募款,慈誠則不用募款。其中,不經受訓而直接授證為慈誠隊員者(如捐巨款),不在少數,此舉頗受非議。事實上,首批承擔慈誠幹部者,皆是前輩資深委員所培訓傳承出來的第二、三代,只因新創組織,資深委員幹部(組長)確因會務煩重,故推舉他們任命慈誠幹部,結果竟然越俎代庖,頂撞秩序,誠屬始料未及,醜陋的人性與俗化的鬥爭,令人髮指。

慈濟自稱沒有深淺之分(平等),事實上,慈誠隊獨立成軍後,幹部卻藉事藉端,阻擾或延長資深委員組組長加入慈誠隊裡受訓,因而始終無法順利取得慈誠授證資格(最長期間被延宕三年,始獲授證)。遺憾的是,這種情況,足足經過十多年(民86~)時間的斷裂。其動機可想而知。造成眾多資深男眾委員困窘和不解,寧可迴避或放棄加入。

資深委員組組長因而產生危機意識,人事已非,不少人被動式地脫離委員組核心、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化,原來鞏固的志工團隊呈現散亂現象,造成人心惶惶,慈濟「誠正信實」陣腳迭遭質疑。事實證明,在1997年實施「落實社區志工」,以「發掘、適用人才」為理由,資深委員組長全遭卸除職務。原本志工團隊自發民主式所選出的社區幹部,不被承認,全案遭徹。爾後,始知 這些後設的慈誠隊成員,果真躍居社區「合心隊」幹部。慈濟對外宣稱是「傳承」,其實是暗中「欽點」。可惜,前以被法師懇求「終身職」視事、忠心耿耿的資深幹部,終被捨棄離開中心(後現代文化現象),法師自毀誠信,令人大失所望,痛心疾首。

上述二種原因造成慈濟法脈的傳承中斷。打破「母雞帶小雞」倫理法緣情誼。「組織」完全以宗教處之命行事(由上而下,法師授權)。宗教處強調以 上人之法入心,新進慈濟人可以不必接受資深傳承,另行教育。甚而,否定資深者往昔所做所為的成就─「現在有在做的才是資深」。類似此況負面教育,瀰漫蕩漾,冠冕堂皇藉由佛說「平等」,無端硬將資深者拉下來,對於資深慈濟人極不公平。事實證明傳承斷層,慈濟精神不濟,以致遭挾批評─「用之如芻狗,棄之如敝屣」、「船過水無痕」瑕瑜互見之譏。慈濟重劃營造新時代新氣象,號稱代表佛教的慈濟,夾帶千軍萬馬之勢,氣勢磅礡,橫掃娑婆、看似萬夫莫敵!

慈濟人經過這十二 (1997至2009) 年文化轉型遽變階段,衍生信心動搖,又適逢世界金融危機,百廢待舉。福大,業大,扶弱濟貧宗旨與精神理念,內涵衝突變調,信心幾近蕩然無存,陷入「成功的迷失」現象中。但為感恩慈濟過去對台灣的貢獻,廣結善緣,特研究舉出癥結,誠心提出諫言,期盼十方聖者賢達共同祝福。

問題癥結:
1. 新興宗教,選擇追求流行時尚及曝光率。
2. 法脈斷層,缺乏傳承精神理念及使命感。
3. 慈善環境,扶弱濟貧已缺乏感動的機緣。
4. 無法滿足,志工自我期待及價值觀。
5. 功能組隊,過度分工,不易回歸、凝聚。
6. 缺乏主動性、自發性、自主性、積極性。
7. 勇於承擔─動輒得咎;樂於配合─聽命行事。
8. 感恩尊重─歌功頌德;檢討改進─批判大會。
9. 無法瞭解「領導」即「協調」的角色和觀念。
10. 「宗教處」及「合心」組隊成員,大多未經慈濟「從無到有」的艱辛過程與磨練。
11. 無法真正體會「一生無量,無量歸一」的道理。無法了解資深慈濟人在草創時期的艱辛路程,其用心培養帶人的這股內心熱忱期待、卑賤祈求、緊追不捨與全力以赴精神,甚至寧願以身相殉的責任與使命感;殊不知,這一群資深者,已被認為是「腐敗、落伍」創造性的歷史、經驗、智慧與價值,卻是目前NGO「草根性全球化」運動的學習典範和需求的聲浪!

繼續閱讀相關 文化研究:
慈濟志工組織結構的轉型與衝擊

宗教倫理危機

慈濟證嚴法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可能性

慈濟資深志工被邊緣化

慈濟組織文化之研究

懷念1966 ~1996年の慈濟志工

慈濟組織轉型後的志工文化現象

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之研究─以慈濟為例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本質與迷失


來函--【本質與迷失】
有個中年人,平時忙於工作,
沒空陪他唯一的兒子,為此感到內疚,
有一天,他下定決心,
安排好某個周六下午,保持絕對的空檔,
買了兩張大聯盟賽的門票,
來好好陪陪兒子。

時間到了,他和兒子快快樂樂開車出門,
但很不幸地,居然碰到了大塞車,
眼看球賽已經開始,
他們的車,還塞在半路上~動彈不得。

倆人在車內就一直抱怨,
生氣這個都是……這個交通…,
忽然;老爸想起來,我安排今天有空,
不就是為了要和我兒子在一起嗎?
現在我不是正和兒子在一起嗎?
那我又何必在乎那場球賽呢?

於是他開始放下生氣的情緒,
和他兒子從容、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
人的許多動機,是由他的本質出發,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
卻很容易的迷失了初衷。

正如這位老爸,
他所求的本質,是好好陪一陪他的兒子,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被塞車、球賽等等
牽引到了另一種心境去了。

婚姻的本質,是倆個人相知、相惜,
祈盼相伴終老的結果,
但不少人最後迷失在爭吵、鬧意見,
誰該洗碗的牢籠中,
找不回當初結婚的本質。

認識新朋友,本該在友情的基礎上,
互相幫助,製造快樂,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演變出多少
計較、冷漠與抱怨。

是的,許多事的本質與動機都是好的,
可是一旦出發之後,卻似太空船,
航向未知的星空,
投入無邊的迷失之中了。

人的本質,
有愛、有情、有慈悲、有智慧,
但這所謂的本質,
投入這個世界之後,有另一定律,
牽引著這本質,
走向另一個未知,那就是「迷失」。

宗教的本質,是導引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慈悲~大愛~無私~為他人~而忘我,
但歷史上又有多少宗教戰爭呢?﹗

慈善事業的本質,是在恤貧憫孤,
但大多數的慈善,是不是也迷失於名利呢?
孟子的性善論,道盡人心深層裏
必定有一至善的本質。

可是荀子的性惡論,卻似乎毫不掩飾地指出,
這本質,有極大的可能,
迷失在往前走的路上。

無怪乎!儒家千百年中不敢~
獨尊性善或性惡,因為很可惜的是,
純善的本質,容易迷失在這人世間。

人的內心中,都充滿了愛,
由此本質出發,推動我們做不少事,
但日常生活中,多少愛轉成~
分離、爭吵、失望、甚至怨恨。
這也是一種迷失,迷失了本質的目的。

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發現,
將是;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本質,
瞭解自己本質的目標,重新找回這些目標,
不要再迷失了。

現在飛機、船隻大量使用衛星定位系統Gps,
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免迷失,
心靈裡;是否也需要一種系統,
以免自己迷失了本質的作用呢?

夜深人靜時,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
別再犯同樣的錯誤,雖由本質之良善出發,
卻迷失在自己的迷惘與執著中。

當您感覺很不好時,
希望您能像那位爸爸一樣,
找回自己最原始的目標,
從而放下一切根本不必要的負面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主分享】
這篇文章寫得不錯。道出一般人的共同特徵─迷失。

但,我們可從經驗,來反映人生的現象。

一個事物除了有許多性質外,還與其他事物間存在各種關係,如,上下、左右、大小、前後、勝負、順逆、善惡、平等、互助等等。

也就是說,不是一種單純的本質,能夠獨立存在的。它伴隨其他人事物環境的複雜關係。因此,每人因緣福報不同,順逆境遇,奮鬥過程也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許多的屬性,在事物的諸多屬性中,有些屬性是某個或某類事物所特有的,決定或影響該事物的本質,

準此,要能夠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為它自己,要把這種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並倒向過來,才能「專」美於前。

每一個人從生活中,書寫現實的願望和需求、苦難和歡樂、理想與憧憬。

但在奮鬥過程中,必須通過人生的蒼霜遭遇、悲歡離合、命運的追求與破滅、人的喜怒哀樂等種種的磨練。

雖然已經,發心立願地確立本質,宗教仍離不開現實生活。

隨著人生的歷鍊,或事與願違,或認為本質的理事不一,受到挑戰而猶豫。

失去個人對原先事物的期待與價值感。寧可選擇轉變,難免偏向主觀的理性。

當然,由於本質屬性的複雜牽扯,喪失了勇氣和堅持的毅力,總是令人遺憾。

這篇文章,是否應該增加,「本質屬性」和「勇氣毅力的堅持」,這二項慈悲的包容、關懷和鼓勵?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這件事我非對你們說不可了!


【來函照登】
諸位:
> 這件事我非對你們說不可了!
> 衲履足跡從以前大約每季賣到一萬三千本
﹙最高紀錄曾經一萬八千本﹚,到最近幾次是八千本,
這次冬之卷則是五千本。
> 以一本重量級照理來說必讀的書,竟然每一季只賣五千本,
我們如何去面對上人呢?
> 上人苦口婆心,拖著老邁的身軀,每一天從早講到晚,
他那麼辛苦地講那麼多,我也很辛苦地整理了出來,
> 若大家不正視這個問題,難道要等到今年
變成只賣三千或二千本時,
> 再由上人親自問原因------到底為什麼呢?
我們將如何回答?
> 而上人又何必要我跟緊他全心留法留史?
而我全心留法留史的結果,
卻是得去面對每季賣三千本的遺憾嗎?
> 為人師的不會傷心或遺憾嗎?委員慈誠慈青及教聯,
共有幾萬人呢?我覺得自己很愧對上人!
> 宗教處及靜思人文是負責傳上人法脈的重鎮單位,
我覺得這應該是政策性必須嚴肅正視的問題。
> 若銷售量一直不斷快速下降中,我認為任何只要是
上人的貼心弟子者,都應該覺得內心很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凡合十

【我對此事的看法】
衲履足跡的銷售量每況(季)愈下,此函提請大家正視這個問題。

點明歸責單位,計有宗教處及靜思人文,以及委員慈誠慈青及教聯。幾乎涉及全體慈濟人共同責任。

讀完德凡師父文章,可以感覺,內容略帶慍怒情緒。這般情勢令人不安,端視眾生冷漠氣象,的確讓人著急。

但此事不無原因,可做一些探究。例如:

1世界金融危機,造成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失業率飆高。故消費減少。

2.有了「大愛台」視訊網絡,每天全面即時報導,深廣普及全球。致使其他刊物,相較之下已成舊聞,興趣缺缺,不想重覆閱讀。

3. 慈濟活動頻繁,忙得不可開交,顧此失彼,亦無「動中修靜」功夫,買書收藏擺著好看而已,不買也罷。

4.慈濟有關單位「行銷策略」通盤規劃疏忽、行銷觀念的錯誤(管理學)等所致。

5.「慈濟是做出來的,不是用說的」,「前腳行、後腳放」,「無閒往後看」,「說我所做、做我我說」等等道理,拼命「做」!因此,使慈濟人有了選擇性。

6. 十八區,每個和氣各有二、三十個「合心功能組」,平時忙著各司其職,各有上不完的「專業」教育訓練課程,有做不完的慈濟事,哪有閒功夫「看書」充電。

7.「讀書會」,少數,並不普及,有的無疾而終。

以上,尚有不勝枚舉的例子,不待贅述。

在此分享讀書心得。
前幾年書寫「畢業論文」時,由於寫的「研究對象」是慈濟。於是用了大約二年時間,從「全國博碩士論文」及其他刊物中蒐集不少相關慈濟的論述做為參考。當然少不了閱讀最重要的慈濟刊物。

共看了近二年 (約10季)的「衲履足跡」。還有跟湯師姊要來的數十本「慈濟年鑑」、CD光碟和其他(如經典)等。整理出重點,幾乎把一支米達尺畫壞了。

老實說,看書,就像在寶山尋寶一樣,亦如看一部懷舊的歷史電影般,一幕幕地在眼前出現、又迢迢遠去。可以看到自己年青勇猛印記,也看到一群莊嚴虔誠隊伍走過的足跡,有血有汗有淚有愛;赤子直心的法親,誓師不移的悲願,非常狀美,倘佯沐浴其中,百分百的踏實感,憶及如臨聖境,又恍若夢中,令人嚮往不已…。

所以,我認為看書(讀書)是好的,也是一種享受。要了解慈濟的生成和發展的人文脈絡,莫如自己用心去研讀,又可以檢視自己一番。佛家說,「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道理在此。好處多多,特別在此呼籲!

涂老居士 合十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靜思語衍生釋義

今日靜思語:20090213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老人衍生釋義】
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是不能低頭的人。
低頭的人,是因為不能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所以─
過去成就停滯腐敗虛無矯飾,使人不能低頭?─障礙發展
不能低頭的人,是一再回顧竹筒歲月的印記?─原地打轉
能夠低頭的人,必須否定過去成就捨棄傳承?─前腳走、後腳放
(大學文化系的模擬考古題)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一時間,頭昏昏、腦鈍鈍(台語)~~任君選擇!
也可用一句,彌勒菩薩的笑看人生、笑談人生的哲學─遊戲人間來沖沖腦袋吧: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歡喜就好

頭很低的翻顛老人 感恩合十
......................................

涂師伯:吉祥!

阿彌陀佛!
資深者看靜思語,怎會是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是否舊法新知的角度去看,比較陽光!
吾修行的方向與重點是努力把八識田中的種子照顧成 清淨,
您在學術研究,若能精純往善的方向,為人類社會在善的循環力量加分!更有其意義。

淨化人心是人間佛教的宗旨,也是作慈濟的宗旨 →上人的願
也是您的願呀 互相提醒與勉勵
感恩
...........................................

回函敬悉。
請先讀一段我的論文,可以明白我對慈濟的親身經歷與體會,至少,慈濟應該是這樣子才對!
因為「美」,是跟「善」和「真」有直接關係,則稱慈濟為「真善美」的團體:

慈濟在變動的世界中,體現唯一的生存價值

台灣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近年來,正處在轉型和發展的過度時代,面對著兩岸關係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經歷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人的未來命運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都在轉型中動盪、變化。在這政局不穩定、失業率飇高的當中,幾乎所有人都在這個社會動盪不安中丟失和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因此,藉由慈濟文化活動熱絡氛圍,不僅僅可帶給人們夢幻般的想像和心理刺激,同時也通過其實踐過程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心靈的變異和外在世界的詭異,通過慈濟文化符號運動與同樣處在變動世界的其他人共用苦難、迷惘、欣悅和渴望,來理解、對應和詮釋人們所遭遇的現實。其實,人們所期待的是一些真誠地關懷人的生存狀態、人生困境和人生經驗。易言之,就是對我們所遭遇的現實和我們所經歷的人生的一種摯愛,它們將連接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不是用利益而是用真誠守望人生,與眾生對話。對於當下一般人身心狀態和境遇的關懷而以洞察力、同情心和現實精神,與大眾共享對於自我以及自我所生存的這一世界的理解,從而達成彼此心靈的融合。創造成為這一變動時期文化發展高度的一種標誌,也可體現了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實踐意涵中不可替代的生存價值。

慈濟透過貧戶的經濟補助和居家關懷,以及資源回收、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等柔性的、心靈的、寧靜的的社會運動,這一種寧靜的改革,隱形社區的凝聚力,形成一種相互支持、相互加強的社區連結。積極地開創一個完善、和諧與統一的社會環境,這對於社會安全建構的理性過程中,存在著社會性轉向的發展空間。同時對於社會安全制度的構想和發展,起了積極性的轉化作用,改變社會的體質,安定和彰顯其對台灣社會優質文化的貢獻。

涂茂興,《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之研究─以慈濟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民96年。頁91,102。

文化研究問題意識來自於具體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是在於面對問題。而台灣所呈現的主題、主體已經累積到有相當的能見度而且需要被回顧、檢討與反省。本論文乃綜合非政府組織文化研究為旨趣,藉由以上的問題意識以慈濟的文化活動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社會學、政治學觀點與文化理論的視角來詮釋和分析批評。又站在文化概念,重新審視文化轉型期大眾弱勢群體在不平等社會現實中的地位變遷,是值得被檢討與批評的

事實上,慈濟在近幾年來,由於過度的曲調切換,資深者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一、二年來,叫不回資深的心,種種的陰霾,揮之不去,嚴重造成時間的斷裂,倫理傳承的斷層。

志工敘事的統一體被解除了,制度的侷限,不再任其自由表現或選擇,造成無限循環的割裂。團體指向也在這種相互無關聯的片斷的文化時間性中,樹立各自表態的囹圄,出現了無整體性關聯的片斷化和片斷的無意義重複。

缺乏對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感恩,等於否定了慈濟「過去的成就」(靜思語),也否定了「自己」與團體。也許,這是對個人修持的另類教育,但附會現代人不肖思維,欲所欲為,不無延伸負向層面的影響。比如錯解「運動場是圓的」,沒前沒後,沒大沒小;「什麼叫做『資深』,有做的才算資深,沒做的不叫資深!」(我在現場親眼耳聞),流傳甚廣。

諸多類似對於資深者的引喻、嘲諷與刺激瀰漫道場,情何以堪?像這樣沉淪的倫理道德教育,影響整體的觀念至深且鉅,致任整體次序、紀律,尊重等淡然無存。何況,大家皆有機會做到「資深」。

另外,面對資深者的討教,我還要很小心又詞窮的「善解」一番,心中卻非常難過。幾年來,正負面電話,接到不敢接。有的問說:「你出來到底能夠改變什麼?不能改變,那又何必呢!」

說實在,「又何必呢!」。一、二十年來,雖已決定該走方向了。但,唯一讓我不捨的是這些又愛又恨的「戰友」,能為他們做什麼?也許,他們已經比我更超越了,而是我自己流連徘徊,膚淺無知的障礙自己。

二樓資深館「講古」因應時節而生,起緣於「回歸竹筒歲月」的運動,要感恩懿凡的提議和上人的同意。

『歷史是一種我們在其中戰鬥的形式,在我們之前有許多人戰鬥過。過去並非死寂、沉滯、框限;相反地,過去攜帶著創造性資源的記憶和痕跡,能夠支撐現在並預示未來的可能性。』(E. P. Thompson, 1924-93文化理論)這一句,是喚回我的動機。顯然,讀了碩士還是「有用」。

資深館「回歸慈善敘說當年」活動,不代表回憶、凝固、懷舊和傳統的眷戀。它包含對於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與傳承的意義,能夠繼續保有結構性的倫理思維與連續性的人文脈絡。

而『傳承』是法脈的重要保障,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試圖將傳統與創新結合。不論成就與否,但願能夠留下一線原始足跡──「慈濟之美」,讓後人追尋探索慈濟的審美化過程。

涂老居士感言 2009.02.14合十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資深館 講古活動


高雄靜思堂二樓資深館 講古活動之「回歸慈善敘說當年」,蘊含慈濟竹筒歲月人文脈絡的回顧、尊重與傳承的意義。抒發個人「行經」的痛快歷程,動人內涵的詮釋,透過心靈激盪和經驗智慧的反觀迴流,呈現出珍貴的審美化過程,以及靜思法脈的歷史印記;是書寫自我人生劇本的尋寶地,和人間菩薩招生的好去處。竭誠歡迎蒞臨,同霑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