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慈善組織文化

慈善組織自古以來從事救濟貧民的慈善活動。行善的項目也各有不同,舉凡修橋鋪路辦學、施錢施藥施粥等等,而行善的動機也各有不同。從慈善組織活動中也可看出它們並非單純地要解決社會貧窮問題,而是藉著施善去嘗試「教富濟貧」淨化人心與祥和社會的功能與目的。如佛教慈濟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法鼓山慈悲基金會等宗教組織團體。70年代以後,慈善組織不但在組織形態上有長足的發展,在意識形態上也有明顯的改變。近年來,慈善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自覺增強國際意識,走出國門,在國際社會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華民族向來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美德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道統,慈善組織由於組織的靈活性,若有災情往往能率先做出回應,不僅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迅速開展援助,而且可以起到號召企業、公眾捐贈的作用,在企業、公眾與災民之間架起橋樑,紛紛慷慨解囊。「愛無國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慈善組織更有國際視野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國際上出現大的災害時,慈善組織可以透過其跨國性的慈善行為,發揮獨特的功能;例如慈濟基金會透過骨髓捐贈、國際賑災、大陸賑災等志業活動。換言之,當面對災難,本著人道精神,全球各國的救援力量都緊急動員起來,展開了一場規模龐大的救援行動〈NGO〉。這不僅關係到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也關係到一個社會的生機與活力,關係到和諧社會的實現;而自下而上的慈善組織的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動員社會資源,也可激發社會的創新性與靈活性,這是慈善組織特有的道德勇氣與神聖使命感的殊勝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