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證嚴法師開示:諦聽!大自然深刻教誨 & 原民有話要說:八八水災:對「大自然反撲」的反思


凡夫看不清人生無常、短暫,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享受,放任欲門大開。為了滿足種種欲望,大肆開發、耗竭資源、製造污染;不但傷害大地之母,更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大災大難一次比一次強烈。看到大地之母遍體鱗傷,還要忍耐承載、養育眾生,我深深感到不捨;也為人類的無知破壞,感到心痛。災難,是大自然向人類開課。人們要有所警惕,痛定思痛,起大懺悔心——過去放縱欲念,貪物質、貪享受,造作種種惡業,這些「利己損人」的行為都要改過;要徹底洗心革面,少欲知足,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欲念少一點,福報就會增加一點。人生無常,瞬間難測。不論富貴、權位都如露水、如泡沫,無法長久擁有,何苦計較、執著?應戒慎虔誠,改往修來——徹底改除過去不好的習性,好事則要殷勤,多動手、多出力。所謂虔誠,就是誠正信實——實實在在、沒有虛偽,對人虔誠、做事虔誠。若人人都有一分虔誠的好心、愛心、善心,時時無私為人;自然人人就會為我,人我之間就能合心、互愛。當虔誠的善念遍滿人間,人間就是淨土,天下就能平安少災難。
………………………………………
八八水災:對「大自然反撲」的反思

水災過後,「大自然的反撲」又再度成為了台灣社會朗朗上口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無非是要提醒我們──即人類這個物種──應該對歷來加諸於大自然的壓迫進行反省。而面對這樣的呼籲,通常也很難不讓人對其發出認同──無論這樣的認同是否為口頭上的、或看過即忘的。

但「大自然的反撲」的這個說法其實存在著問題,它甚至可能蘊含著長久以來、我們之所以難以反省對自然的剝削與壓迫的理由。而也正因為這種說法是那麼樣地普遍,以致於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思考其背後的涵義。

反撲之說的不公義

首先,所謂的「反撲」必定意味著有一個或一群的壓迫者,而在普遍的陳述裡,這壓迫者即是我們──人類全體,是人類長久以來對自然做出各種破壞、傷害、利用,以至於自然終於、或不得不做出狂暴猛烈的反應。

與這種擬人想像類似的,是大自然彷彿在實行一種理所當然的報復,以致於人類遭受到這樣的報復是合乎因果關係的,我們甚至不應該怪罪自然無情,因為是人類先加害於自然的。

但我們不禁要問,真的是如此嗎?那因為洶湧洪水沖斷雙園大橋而墜落高屏溪裡的年輕女子、那出門批發蔬果卻因台十六線路斷而墜落濁水溪的父女、那因為搜救災民而殉職的義消、那不分老少而被高達數公尺的土石流淹沒的小林村村民──其中更包括小林國小三分之二的學生……,

試問他們是否都參與了壓迫那大自然呢?更不用說許多因為道路與水電中斷而挨餓受寒、擔心害怕的人們,他們所受到的苦難究竟是因為他們怎樣壓迫自然而得來的呢?

反過來看,至於那些長年來公然進行國土破壞、通過與實施錯誤政策的官員、民代以及任其如此的選民,或是盜伐森林的山老鼠們,他們是否也都得到了應得的反撲呢?

事實上,他們可能在這場災害裡毫髮無傷;而對於後者,則更不禁令人懷疑,因為那些被沖到河床或海邊的漂流木正是他們的大好生意!他們不但沒有被反撲,還從中獲利不少!這反撲何等詭異!

啊,原來我們說來順口的「大自然的反撲」竟是模糊了壓迫者與無辜者的面目──在某個意義上,我們很可能把無辜的說成了有罪的、而有罪的反倒因為自然沒有反撲到他們而被莫名地除罪了。

更嚴厲地說,將這次的災難說成是「大自然的反撲」,表面上是讓我們「享受」著低頭反省的謙卑姿態,但實際上卻很可能讓那飽受苦難、甚至失喪生命的無辜者被加上了莫名又不公平的罪銜。啊,這種粗糙、未經檢視但偏偏又十分流行的報應之說多麼殘忍,我們如何能夠接受呢?我們又如何能夠將其加諸在受難者身上呢?

於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大自然的反撲」是不適當的,我們必須要認清環境問題的「外部性」特質──即污染與破壞自然的惡果,往往都不會報應在污染者與破壞者身上,卻反倒會連累許多無辜者、要無辜者來共同承受。

是反撲還是「發瘋」?

不應該稱「反撲」的第二個理由是,倘若這是大自然的反撲,為何大自然會連帶地傷害自己──傷害那許許多多生活在山林河塘裡的生物──呢?用擬人的角度來看,這種類似「自殘」的行為不應是出於反撲,而更像是大自然「發瘋」了!──如果我們真要賦予大自然一個擬人的理由的話──它是因為發瘋了所以自殘。
更進一步地看,這裡頭也沒有玉石俱焚的意思,即大自然並沒有因著要報復而要與人類「同歸於盡」。換言之,這的確造成了許多生物無辜受難的災害,它其實並不符合反撲的說法,大自然未必在這過程當中扳回了什麼──反倒是同樣地承受著災難。

隱藏在反撲底下的人類中心主義

由這種「忽略了大自然其實也受重傷」的現象來看,它其實也反映著我們對自然的習以為常的不察與漠視。更露骨地說,我們很可能習慣了唯有在人類受到傷害時,才會說出「大自然的反撲」,才會意識到大自然所承受的破壞與其本身的各種性質──其中包括自然的穩定、健康與多樣。

但對於後者,我們似乎習慣於僅僅關切著與我們生命財產安全及幸福相關的部份,即是,我們很可能關注著森林的穩定,是因為它若不穩定則容易釀成傷人的土石流災害;我們之所以重視自然的多樣性,是因為當多樣性喪失時可能會衝擊到原本仰賴其生存的觀光產業;我們期待河流的清澈,是因為它若不清澈將會使得民眾飽受缺水之苦……。

算來算去,那怕我們已然公開宣告要拋棄「人定勝天」的想法,但這種所謂的和諧與謙卑也不過只是出於「利用」關係。與其說這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更真確地說,這是一種出於自我中心算計過後的、對自然的「尊敬」。

但某些學者常常試著說服我們上述的這種從利用關係裡衍生而來的「尊敬」是非常合理的,他們認為諸如對自然的尊敬與善待終究要回歸到「利己」的原則之上(Nash,1989:83)──或顛倒達爾文的思考脈絡(1871:80)而認為如此人類可能有較大的機會繼續生存。

然而,在某個意義上,對待作為對象的自然與僅僅作為工具的自然將會導致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如同我們不會認為,將某個人視為有益於自己晉升、加薪、獲得穩定生活的有利可圖的「幫助」,從而對其產生的那種「尊敬」會是真正的尊敬。
面對自然,且讓我們老實地說,十隻台灣黑熊死亡、一百隻蛙類失去棲地、與一種魚類滅絕,與我的生存利益有何顯而易見的干係?又當我們如時下流行的,只願快活地度過人生、及時行樂、毫不在乎長壽與自己基因的延續時,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究竟還有什麼利益╱意義可言呢?而前述的說服又要如何成立呢?

無濟於事的恐嚇

利用的思維將會使我們對自然的尊敬與善待變得殘破不全──甚至只是將它們轉變成包裹糖衣的繼續剝削與破壞。而反過來看,當「大自然的反撲」僅僅與人類自我的生存利益綁在一起、而成為一種威脅人們應當保護自然的恐嚇──而這種恐嚇迄今仍十分地流行──時,我們要說,這在目前台灣的文化氛圍底下是註定要失敗的。

因為,倘若被自然反撲的不是我,我又何必在乎呢?觀光景點毀了,我換個地方遊玩就好;農業因災害被破壞了,我改買其他產品就好;傳統文化的延續?數千人無家可歸又面臨生計問題?災區兒童的教育與未來發展?這些與我的利益有什麼關係呢?以致於我又何必保護自然呢?

而在相同的文化氛圍底下,甚至某些災民也未必就能因著災害而瞭解、與接受應該善待自然的想法。因為同樣出於生計與眼前的利益,他們可能要求的是加高堤防、重修道路或隧道、盡可能地給予補助即可。於是我們可以繼續無視於台灣河川本有的氾濫與擺動特質,繼續無視於山林破壞與大地震過後那極為敏感的自然環境,繼續無視於地層下陷的威脅,繼續無視全球氣候變遷之下的不確定性。

而那為了救災所犧牲的生命,破碎的家庭與失落的文化,就任由受苦難者各自領回、消化、或結痂,並遺忘至下一批人面臨災難之時。

反撲╱不反撲:人類「自己」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

當然,會說這災害是「大自然的反撲」的人,也未必確確實實就是所謂的人類中心主義者,他們可能冀望著一種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希望人類在其中能過得舒適快活,或不僅是出於為了讓人類過得舒適快活的緣故,而也願意讓自然物都能夠自自然然地滿足其所需與發展。

他們比人類中心主義者要走得更遠一些,並且他們的主張聽起來也十分地公平──其所擘畫的似乎是一個完美的、值得我們共同追求的雙贏局面。

換言之,提出「大自然的反撲」似乎意味著這個世界存在一種不壓迫大自然、而讓大自然「不反撲」的可能性,並且這種可能性是人類能夠自己掌握的──也許是透過對自然生態的運作方式做更多的瞭解、對自身的行為做出更多地調整與約束,以及將相較於現在的更多的空間、資源歸還給自然。

如此一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在可期的未來裡似乎可以將這個地球改變成為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樂園。

但生態議題的問題常常在於,當我們捕捉到了一個關於美好環境的願景,或者鎖定了一個破壞自然的罪犯時,就落掉了其他同樣重要的部份。且讓我們稍微倒帶一下,回到那個我們所熟悉的、由達爾文所描繪的自然圖像裡:那是一個競爭不斷的、互相吞噬廝殺的血淋淋的世界(1999:83-84;91),

換言之,達爾文所觀察到的這個自然世界其實是非常負面的,而倘若我們將視野放到自然裡的人身上,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表面上看起來多麼和諧的田園景象,它終究脫離不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拉鋸,人類總是得消滅一部分的自然才得以換取自己的立足之地,人類也總是得犧牲一部分的自然才得以維持自己的生命,在某個意義上,人類的文化必定得構築在自然之上而別無他法(Rolston III,1994:8)。

於是,人類與人類文化就很難在這樣的關係裡與自然平等起來,因為無論文化的步伐是多麼地輕巧,都仍舊踩踏著、犧牲著自然,或在向自然進逼。根本上,我們很難補償自然什麼、也很難還給自然什麼──也就難怪會有一些激進的環境主義者認為,人類必須消失在這個地球上才能根本地解決環境問題。

於是,在那所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裡,追根究柢──倘若我們擬人地說──還是自然吃了虧。但這倒也不是要全面污名化人類的文化,又進而要趕盡殺絕,因為文化即是(出於)人的自然╱本性(Rolston III,1994:7-8),我們還是會認為文化裡的某些事物是有價值的、值得被繼續傳承或開展的。

只是很遺憾的是,我們終究是身處在那負面的自然圖像裡,截至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自己」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那和諧總是對比於破壞的「相對的和諧」而不是絕對的和諧。但即便我們因此要從那完美的雙贏局面清醒過來,我們還是可以從上述的事實裡認識到一件寶貴的事:自然總是在為人類做出犧牲。以致於在某個意義上,如果我們願意,我們不會找不到應該善待自然的理由。

變動的自然與追求穩定的人類

倘若再從自然史的角度來看,地球本是處於不斷的變動當中,謙卑的科學家會告訴我們這裡頭有許多變化是人類難以掌握的:地震、颱風、降雨、病毒……,身在自然中的人類雖然倚賴著自然,卻也總要因自然而擔心受怕──

表面上在城市各處所構築的各種公共設施似乎能將我們安放於自然之中,但這常常是遺忘了城市的水災與近郊的山崩、土石流、海水倒灌……所得來的印象,或只是因為「受害的不是我」。

換言之,有許多的環保訴求所想覓得的那種「穩定」,其實也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穩定,以致於人類為了獲得這種穩定的生活,必須準備再準備、預防再預防。然而,我們難以活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烏托邦的這個事實不意謂著我們對於「穩定」的期待是可笑的、徒勞的,事實上,這種在自然的負面圖像裡看出並尋覓著超越自然的可能正是人類的獨特性的展現,它讓我們有別於其他自然物。

並且正是在這對穩定的思索裡,我們有機會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更深層的關係,有機會認識到我們對於其他人、對於自然的義務;於是我們也才不會淪落為只是汲汲營營維生的動物,只是尋覓著各種利己生存的可能,而將這血淋淋的、充滿衝突的自然圖像錯解為正常,將一切災害輕佻地歸諸於「自自然然」的「合理」現象──倘若如此,我真不知道我們該從什麼樣的理由出發,來疼惜與哀悼那受苦難者──包括在風雨中受傷的自然。

結語

哪怕「大自然的反撲」不過只是台灣社會慣常且未必那麼嚴肅地使用的一種說法,但我以為我們仍值得對其思索而從中有所反省與獲得──一如對「蕃仔」與「台客」這種稱呼的反省。

於是,當我們在災害中痛心政府體系的遲鈍顢頇與紊亂、又感嘆自然環境長久以來不受重視而傷痕累累時,我們或許也應該要試著回到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問題上──而這正是自然反撲之說所顯露的問題──重新思索,因為這將通往問題的根源,它永遠都值得我們想得更多。

參考文獻
Darwin, Charles.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st ed)(vol. 1). [Electronic version]. London: John Murray.───1999.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6th ed). [Electronic version]. Champaign, IL: Project Gutenberg.Nash, Roderick. 1989. The rights of nature :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Rolston III, Holmes. 1994. Conserving natural valu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http://www.dfun.com.tw/wp-trackback.php?p=18320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上人的遺憾、安慰、希望


想要進入佛法的堂奧,達到成佛的境界,基礎相當重要;基礎不穩卻要攀上高峰,這不僅不可能,並且非常危險,上人集中心力於全民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是希望人人打好品格教育的基礎。
在歲末祝福行程中,上人在病了好幾天之後,到高雄時感冒已經非常嚴重了。
當上人帶著疲倦的病體,以非常沙啞的聲音,對委員和慈誠隊語重心長開示,
在場眾人實是感觸良深!
上人在這場講話中,說及她的「安慰」、「遺憾」與「希望:

「安慰」的是
上人說,我的年紀一年比一年老,體力一年不如一年,讓我非常安慰的是,
佛教應走入人群服務眾生,這樣的思想和作法,全球慈濟人已經藉由大愛奉獻
眾生的行為努力去實現,已經將佛法從深山寺廟、藏經閣裡拉回現實人生;
甚至有些教界團體,也開始仿傚慈濟的作法。

最遺憾的事
可是大家若只是拼命做慈濟,一味忙著工作,而沒有厚實的道德情操,
仍在人我是非爭執中打轉,只為一件小事就不舒服,就好像台語所說:「你把我
撞得烏青〈瘀血〉!」天天心存這個念頭,自己的心也就這樣想著:
「那一天我也要以牙還牙,把你也撞得瘀血!」
大家從工作中、做慈濟中,累積了聰明、能幹,可是卻沒有清淨自己的心,
常在人我是非中起爭執,在人事漩渦裡迷失自己,使得慧命損傷、夭折,
這是上人覺得最遺憾的事!
上人還說:「這會讓我感到,我只是帶你們走到一半而已。」

上人希望
上人希望我們自己能夠把另一半路走好。
「慈濟到底是修福或修慧?這不是師父的問題,而是身為弟子的問題。
應自我反省做慈濟,不論是訪貧,或到醫院當志工等等,是不是只累積了能幹,
常常不可一世,不能原諒別人,不能包容別人,也不能去愛別人?」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弟子」,上人說,成長智慧得靠自己,這事急不來,
有時也感到無奈,只有期待所有慈濟人都能知道修福也要修慧。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慈濟志工組織結構的轉型與衝擊


慈濟在1981年成立「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委員會」之際,也即是坊間所謂的「財團」開始進入慈濟核心,由此,慈濟已得到眾多企業機構或企業家個人支持、贊助。社會掀起一股慈濟熱潮,他們不但捐款、募款,出錢出力,甚而投入慈濟委員、慈誠〈慈濟志工〉行列,提供不少管理上的改革建議,醞釀世代替換情勢。慈濟醫院開幕前,證嚴法師為感恩捐款滿百萬元台幣贊助建院的大德們出錢成就慈濟志業,特地頒發「慈濟榮譽董事」〈簡稱榮董〉聘書;該年八月在靜思精舍成立榮董聯誼會,滿足他們雙重身份〈企業家和慈善家〉的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和利益。此舉,慈濟雖無似契約交換條件,只在人性上預留他們的揮灑空間,即便是一種打開善門引導眾生進入佛門的權巧方便,然已開始有了金錢權力運作的氛圍;相對的,也是慈濟運用企業經營管理行銷策略奏效的重要一章。

慈濟又於1997年假以推動「社區志工」制度 ,使得志工組織產生重大變革與衝擊。在推動社區志工過程中,「慈濟志業中心」宗教處〈職工〉順理成章的主動介入志工組織,即在志工組織內的獲取位置與主導決策權 。掌握原由全省自主性極高的志工團隊主導的會務、撤換資深志工的領導幹部,轉由第二代〈企業家〉的慈濟人擔任要務。從專業化規範機制的角度觀察,慈濟志業中心推動社區志工制度過程,宗教處職工由於無法充分擁有類似的志工參與經歷,對於志工組織調整的制度化不能產生相同的決策觀,也無法充分掌握地方志工組織運作與需求,並在推動的過程中也不能獲得自主性高之志工群的認可。原來「由下而上」的扁平式管理機制已遽轉為「由上而下」的金字塔科層制度式運作,各地分會、連絡處明顯介入金錢權力運作,志工體系倫理遭到嚴重的破裂與切割,解放志工幹部,團隊面臨崩解,志工無所適從,頓失歸屬感,造成志工人力資源、募款來源流失。

由於「階級」是一個歷史現象,是社會和文化的形構,經歷某些過程而產生,而這些過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自行變化發展。非政府組織團體文化結構的轉型與衝擊中,握有主導權的菁英藉由賦與他們的文化形式和實踐,以充分的合法性和曝光機會,經由向外投射他們的價值領域,得以展現其權力。因而導致實際「行動主體」的志工的「失語焦慮」情形,均係來自階級權力關係的運作所致,也影響了集體文化實踐的合理性問題。如何重新創造志工生命力,再現其豐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的有感特質。能否改善這種關係,追回過去所擁有的精神震撼力和美學的震撼力的志工團隊精神,積極進入全球化的康莊大道,值得深省與探討。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新町六十年風花雪月


上(五)月,台南新町碩果僅存的「真花園」被拆除了,經過報章雜誌詳述,新町已經走入歷史,頓時勾起兒時的懷舊記憶,令人不勝噓唏。
三、四十年前的我,是新町厝邊長大的囝仔,於「黑橋仔」新南國小 (台南市西區新南街運河邊) 畢業,記得級任導師是石茂生老師,教學嚴謹,又長得非常帥。
新町附近的小孩,如果沒有繼續升學,整天在這種複雜環境裡打轉,青少年耳濡目染的成長過程中,大哥帶小弟,也就整天「結羣成黨」胡鬧造次,去做歹囝仔(兄弟),還包括我自己的胞兄-失聯的七哥。
從當兵退伍、母親過世後,離鄉背井,到高雄討生活的一個台南人,從來沒有再關心過新町的演變脈動,至今雖然是一個「老」碩士,但總覺得萬分的遺憾和無奈。回歸歷史敘說當年,走過的印記,總是讓人無限懷思~~

壹:新町點煙盤
台南新町是知名的風月場所集中地,從清朝末年到現在都還在經營的百年妓院-真花園裡面的小姐,從以前的藝旦,到現在的妓女,隨著時代演變,訴說著「新町」,特種行業的演變。

新町六十年胭脂鉛華,台南府城的「風花雪月」,是台南市重要的都市意象。
廿世紀初,日人將特種行業集中到新町。近一甲子的風騷,打出響亮的名號:台南新町、西部(來自美國西部電影,取其「放槍」的意涵,新町的風韻,延續到世紀末。

早年,新町的營業對象,以真花園北側的大水溝,後來的南幹線為界,以北是日本人、朝鮮人區,以南是台灣人區。

世紀末的新町,仍有真花園、美美、夜巴黎三家妓女戶。而原本是「菜店仔」後來改為特種酒家、妓女戶的松金樓(新松金樓),鑲嵌樓房立面的招牌,字跡模糊,門窗緊閉,歇業已多年,但樓房仍然巍峨。
真花園的門面,康樂街拓寬後,以鐵皮整修,做工簡陋,但內部的主要架構並未改變,庭園的假山、水池,點煙盤的客房,及牛車間(台語以「駛牛車」表示性交)依舊,仍經營人類最原始的交易。

新町仍有過比較風雅的過去。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新町最風光的時候,到新町不一定嫖妓,不少人是去聽曲先、藝旦唱南、北管,純消遣、純聊天,而且,經常有士紳型的客人光臨。到了六0、七0年代,新町本身的品味,及客人的層次都跟著降低,尤其六0年代初期,蛙人命案後,氛圍更差,嚇走許多比較上層的客人。而一般人都避免走過新町,像位於新町西邊的金城國中,早年甚至要求學生上下學時走遠路,避開新町。

七0年代以前,妓院有「點煙盤」的名堂。庶婦「查某」(可以選客人,多少保留「人」的尊嚴。

點煙盤,庶婦選客人的方式是:三五客人光顧,庶婦端出煙盤請客人,拿到(點)最後一支煙的,就是被庶婦選中的對象。如果客人不中意,得付十元煙盤錢,重新來;如果客人中意,就到牛車間進行下一步交易,得再付二十元(壓次錢)。

點煙盤之外,當年的「規矩」還有:客人來了,庶婦鋪好棉被,請客人上鋪,泡茶、點煙,培養情緒,並非一去就「上」。接待上賓時,叫鄰近的「茶桌也」送來「好茶」。禮數不同,客人給的煙盤錢,份量當然也不同。至於煙、茶開銷,由庶婦負責。有些到新町點煙盤的,只是找小姐打情罵俏,吃吃豆腐罷了,並不一定有進一步的交易。早期的煙盤,不但有香煙,還有蜜餞、餅乾等,後來,只剩香煙。反正來了就是要﹁做﹂,乾脆速戰速決,於是,點煙盤的興緻,省了。

早年,新町有個行規:幾個朋友,某甲、某乙等多人一起點煙盤,妓女丙選上某甲,某甲的人;下回,某乙前往買春時,丙妓女不再選某乙,朋友「無賺」(台語「賺」有操淫業,賺皮肉錢的意涵),風塵自有倫理。

六0、七0年代,曲先、藝旦陪酒的場面不再;到新町去,就是要「開」,要「做」。

世紀末,功能已變,但新町是二十世紀台南市歡場、風化區、特種行業的代表,曾經呈現赤裸裸的人性,上演過多少人間慘劇,縱然再不堪回首,終究屬於歷史,屬於「人」的一部份,值得留下痕跡。如果可能設置特種行業博物館,真花園、松金樓都是理想的選擇。

貳:新町厝邊囝仔
台南新町是早期有名的紅燈風化區,由於生長於古都台南市,老家位於新南街(俗稱黑橋仔/ 黑橋牌香腸發源地),剛好就臨近新町,新町這個名詞對我而言,不僅不陌生更是有太多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和鄰居小孩玩捉迷藏,元宵節提自製燈籠夜遊,新町都是我們必經的地點。當時年紀小,對妓女戶完全沒概念,只知道大人叫我們少從那邊去,對新町的印象就是頗感詭異並且充滿好奇。

小時候經過新町總是隔著馬路,瞪著雙眼好像想把那一間間的妓女戶透視似的,長大後常聽長輩們談新町的事,包括哀怨的愛情故事和有名的點煙盤情由,才稍為對新町有進一步的認識。〝點煙盤〞是新町風化區特有的文化,是由紅牌妓女自己選擇客人的一種儀式,如果有多位客人點名同一位小姐服務,老鴇為了不想得罪任何一位客人,就想出了點煙盤這個主意。就是讓小姐端著香煙依依請這幾位客人抽煙,但是小姐會把最後一根香煙留給她心儀的客人,最後拿到香煙的人就是小姐選擇要服務的客人。

三、四零年代,台灣的生活水平尚處於貧瘠,有很多家庭因經濟因素而把女兒賣入煙花界,早期女權意識不盛行,女孩子也較無社會地位,很多進入風塵界的女子都是身不由己的。雖然點煙盤這個名詞已走進歷史,在了解點煙盤的典故後,不難端倪出雖然身處低賤的煙花場所,但藉由這個點煙盤來讓小姐選擇自己喜歡的客人服務,總算保有煙花女子最基本的一點尊嚴!

參:真花園
真花園是府城日治時期新町風月文化最後1個見証,也是全台僅存百年特種營業建物,「唯一」殘軀從此消失了,風華歲月正式走入歷史記憶。

建築風格獨特 全台少見
真花園原為閩式四合院建築,佔地2百多坪,前半部有日式唐破風建築,中庭則是日式和風庭園,環繞20多個小房間,尤其在保安路側邊建築語飾有白鶴圖案,全台很少見。

最早期娼妓散落於小公園、水仙宮,日治時期為整頓市容,規劃約現今的中正路以南、海安路以西、府前路一帶准設特種營業,包括康樂街、大智、大仁、大勇街一帶,是全台最大的風化區;當時還分日人經營的新町一丁目、台灣人經營的新町二丁目,酒家、藝旦間、妓女戶近百家,掛3個綠燈戶是最高檔場所,收費50元,2個燈是30元、3個燈是15元,真花園與松金樓算是最著名場所。

文人仕紳天堂 無盡風光
最為老輩津津樂道的是「點菸盤」傳統,賦于女性職業尊重;客人上門時,妓女拿出菸盤輪流點菸,最後1支菸是留給她呷意的男客,如果對方「不想要」,就必須付菸盤錢,增添風月場所的趣味性;真花園還留存1個老式點菸盤,已斑駁生鏽,古老東西卻有無盡風光過去。

新町風月場所有風流、也有風雅,不僅是有錢大爺銷魂窟,也是文人仕紳流連、愛發文騷的天堂。

真花園具有「百年妓院」歷史價值,曾作過田調的文史工作者陳秀俐指出,主要佐證是連橫在〈花叢回顧錄一〉,提到「庚子之秋,余乏南報,曾開赤城花榜,遴選十美,以李蓮卿為首」。

陳秀琍表示,花魁之首即真花園的李蓮卿,可說是該建築出現最早資料,可推判西元1900年,真花園就已存在,只是真花園是否搬過家,就難考究追蹤。

「花榜」如同現在選美大會,連橫就主持過赤城花榜;陳秀琍表示,文人以詩文描寫藝旦之美,甚至刊登報上,提昇藝旦地位又娛樂大眾,可是台灣在那年代,花榜較是文人時尚。

肆:百年風月史劃句點 藝旦故事只能回憶
 真花園於2009/05/19拆除,令人惋惜的不只是百年建物卻保不住的無奈,還在其所代表的意義,府城百年新町風華將隨著真花園的拆除劃下句點;新町的過往、藝旦的故事再也沒有可供後人憑弔的地方。

 回憶府城新町風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若於日治時期發生在南華貸座敷藝旦的陳金快與吳皆利兩人投運河殉情的故事,不只發展出電影《運河奇緣》、《運河殉情記》,民間文學「歌仔」說唱〈金快運河記新歌〉、〈台南運河奇案歌〉,南社社員黃拱五(黃得眾)也曾以〈新町竹枝詞〉為此留下紀錄,此外,流傳在民間的俗諺「運河無崁蓋」,也是因此事而來,讓原本的一件社會新聞,演變成一個提供多元創作的題材,透過不同形式的詮釋及改編,成為府城一則淒美的傳說。

 陳金快所服務的南華貸座敷,只是新町裡的一間藝妓館;根據盧嘉興的記載,當時本島人開設的貸座敷集中在大智街、大仁街及康樂街一帶,較著名的玩春園、醉花亭、愉快樓、酒杯亭、松金樓、南華園、玩春園支店、萬花樓、進春樓、小蓬萊、愛月園、悅來園、真花園等,在《三六九小報》中,對府城的藝旦生態有不少描述,真花園的藝旦當然也在介紹之列,從中亦可看出當時文人雅士間的互動往來,藝妓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過往的繁華,隨著時代的更移早已褪色,真花園原本是碩果僅存的日治新町妓院,具有見證新町風華的重要意義。市議會民政小組雖然曾在真花園結束營業那一年,召開「保存真花園相議題」研討會,作出「對於『真花園』珍貴文化資產的存留樂觀其成,請市府傾全力與業主協調」結論;文化觀光處在其文化大事紀中也有「台南市康樂街新町即將成為府城庶民文化的新景點…,老街上的「真花園」公娼戶最近停業,產權屬私有,市府擬依公告地價加四成價購未獲同意,但據市府對新町的整體規劃是朝著保留「庶民生活文化」的方向走…」的記載,可惜終究留不住真花園,新町一頁百年風月史,在五月廿日這一天劃下句點。

伍:運河殉情記
府城新町的昔日風華,至今仍被稱傳的故事,即是「運河殉情記」。

日治時期,新町風化區內最富盛名的藝妓館「南華酒家」;首席花旦-陳金筷,本為藝館老板的童養媳,容貌麗質天生十四歲時被迫入行,因其姿色絕美,曾被譽為府城天香。

陳金筷在未入行前,受養父之託上街採買,卻不慎把五大元弄丟,傷心蹲街飲泣。路過的年輕富商-吳皆利,得知實情後因側隱之心,湊足五大元給她,讓陳金筷可以順利交差。

或許是天意,數年後富商-吳皆利,被友人帶至「南華酒家」應酬,於是二人再次重逢,且墜入情網。新町街後即是舊台南運河,這裡也成了他們的約會之所。
因當時的輿論不容此情,於是二人最後選擇投河殉情;據說,當兩人屍體被撈起時,還以腰帶綁在一起。

於是這段淒美的愛情,至今被人流傳;而「運河無崁蓋」也成了府城的諺語。

繁華落盡 新町真花園拆除
http://www.cdnnews.com.tw/20090521/news/nxyzh/T90016002009052017344356.htm
http://www.cdnnews.com.tw/20090521/news/nxyzh/T90009002009052020371783.htm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堅持自己的人生價值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得師父煩透了。

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賣,但不要真的賣掉,只要有人出價就好了,看看市場的人,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

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出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稱鉈,出價十塊錢。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最高也只出到十塊錢。弟子很開心的回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十塊錢,真該把它賣了。」

師父說:「先不要賣,再把它拿去黃金市場賣賣看,也不要真的賣掉。」
弟子就把這石頭,拿去黃金市場賣,一開始就有人出價一千塊,第二個人出一萬塊,最後被出到十萬元。
弟子興沖沖跑回去,向師父報告這不可思議的結果。

師父對他說:「把石頭拿去最貴、最高級的珠寶商場去估價。」
弟子就去了。第一個人開價就是十萬,但他不賣,於是二十萬,三十萬,一直加到後來對方生氣了,要他自己出價。他對買家說,師父不許他賣,就把石頭帶了回去,對師父說:「這塊石頭居然被出價到數十萬。」

師父說:「是呀!我現在不能教你人生的價值,因為你一直在用市場的眼光在看待你的人生。人生的價值,應該是一個人心中,先有了最好的珠寶商的眼光,才可以看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有些人依附多個團隊,薰習錯誤的價值觀,一味追求虛無的尊榮和愚昧的功德文化。非理性的強順人情,自不量力地承攬多樣工作,像個狂熱的競爭市場,自己一直盲目增加什麼似的,到處攀緣附會,不做就覺得來不及了。這般的猴急、貪著、衝動和草率,顧此失彼,雜而不精,反而染污本來清淨自性,永遠做不了主,也不能滿足自己,到頭來一事無成。

我們的價值,不在於別人的眼光,不在於外面的刺激與評價,而是在自我管理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信仰,接納自己,磨勵自己。腳踏實地,溫良謙恭,一步一腳印,給自己揮灑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

於斯,無論在志業或事業上,遇到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正向的意義。因為,正確的人生價值在於無所求的付出與奉獻,內心一種不為人知的超越、灑脫和痛快!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解讀慈濟

獨特新型的NGO模式 解讀慈濟之一 2007.04.13《環球華報》慈濟天地第124期
二000年二月,我在《世界日報》發表一文論述慈濟,提出一個問題﹕“慈濟學”何時能誕生?
這麼問,是因為自己也很困惑,慈濟規模宏大,“四大志業、八大腳印”涉及多個領域,“慈濟學”從何入手?“慈濟現象”該如何詮釋?
經過多年思考,終於悟到,觀察和詮釋慈濟,不妨從三個角度著眼﹕宗教、慈善、影響力。三個角度,展現出三幅畫面。
宗教角度﹕做為佛教的一個宗門,在東方,慈濟是一場佛教的宗教改良運動;
慈善事業角度﹕做為一個慈善機構,向世界,她形塑出一個獨特,也可說是新型的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模式;
影響力角度﹕做為一個民間團體,在台灣,她從草根開始靜靜展開一場社會運動。
本文先從第二個角度說起。
說慈濟是“獨特新型的NGO模式”,是因為她的志業是“一步八腳印”﹕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境保護。大概沒有一個NGO像慈濟那樣多項志業同時開展,而且每一個都做得專業而高效。
慈濟有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播放的“大愛電視”,高水準的節目在台灣屢屢獲獎,電視台的經費,竟有四分之一來自環保志工的資源回收所得!
除中、日文的《慈濟月刊》和英文的季刊外,慈濟還有一本《經典》月刊雜誌。由《經典》攝影和撰寫的“西域記風塵”圖片在多個國家展出,廣獲好評,去年底受邀到聯合國總部展出,創下NGO的先例。
慈濟有一支人數眾多的志工報道隊伍,集影像、圖片、文字於一體,稱為“人文真善美”。慈濟幾乎所有活動都有“人文真善美”志工到場,留下包括影、圖、文在內的完整記錄。也因此,慈濟的電視台總有獨家的生動內容播出,除了電視台記者的採訪之外,許多素材就來自這“人文真善美”。三月初,光是台灣北部地區的“人文真善美”研習營,到會志工就有六百多名,這個數字,恐怕很多世界級規模的大型專業媒體都及不上。
“社區志工”是另一個呈現高效率的特色。在台灣,除少數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幾乎所有社區都有慈濟人,擔負起本社區的慈濟志業,舉凡訪視貧、病、殘、孤、老;難急救助;義賣、籌款、募集骨髓、健康講座等慈善、醫療活動;環保活動……,一切都社區化。去年十月初,一個來自大連的旅遊團在台灣南投出車禍,死傷慘重,最先趕到現場協助搶救的慈濟人,就是當地社區的志工。
還有遍及台灣各地的四千五百個大小社區環保站和五萬多名社區環保志工……。
所有這些,也都“複製”到全世界任何有慈濟人開展活動之處,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華人聚居國家自不待言,連巴拉圭、南非、約旦、聖誕島等華人比較生疏的國家都是如此。
慈濟在台灣有六家醫院,其中四家是大型醫院,慈濟大學下屬有醫學院。醫學是最能說明“專業”水準的,舉兩例﹕
台灣過往醫學院用於教學解剖的尸體總是不夠,但自慈濟推動“大體捐贈”以來,慈濟人生前捐獻遺體非常踴躍,慈濟大學醫學院的解剖用大體來源充足,還大量支援其他醫學院。
慈濟醫學院在世界上首創“大體模擬手術開刀”,也就是用遺體作手術開刀實習。這要求遺體非常新鮮,不能作防腐處理,才能使遺體的皮膚、組織器官仿如活體,讓手術模擬可行。遺體要新鮮,表示人一過世遺體就要處理,親人家屬開追悼會是沒有遺體陪伴的。本來,要人捐贈遺體就已很難,要一過世立即交出遺體難上加難,但慈濟都做到了。光是提升全台灣的醫學教育品質,慈濟就貢獻甚巨。

這一切,只是“獨特、新型NGO”的部分實例而已。
李國政
〖慈濟天地〗東方的宗教改良運動——解讀慈濟之二
李國政 2007-04-20 14:54 《加拿大》環球華報
慈濟是佛教的一個宗門。2006年,在慈濟歡慶過40歲生日後,12月份,證嚴法師宣佈,“慈濟宗門”誕生了。在佛教的眾多宗門之中,“慈濟宗”應該是最新,也是最新穎的一個宗門。
慈濟宗的根本宗旨是極大化落實“人間佛教”,由此而發展了佛教,慈濟宗是新時代的“新佛教”。
傳統佛教是遁世,遠離“紅塵”的,不管是出家到深山寺廟,還是在家吃素念經拜佛,基本上不介入社會。
這情形到了20世紀的民國初年有所改變,被稱為佛教“民初四大師”之一的太虛法師開始倡導“自他兼利”的“人生佛教”。之後的印順導師承繼了太虛法師理念,提出“自利他利”的“人間佛教”。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影響深遠,台灣有多位佛教大師實踐之,成就各異。證嚴法師的特點是積極“入世”,承擔社會工作。她採納天主教、基督教的人道關懷方法,但又有超越。做慈善、濟貧救災、蓋醫院、辦教育,這些都是傳統佛教沒有做的,慈濟做了,仍未超出天主教、基督教的實踐範圍。但社區志工、社區環保、“人文真善美”隊伍、極為重視和推廣“美”,把包括服裝、禮儀在內的慈濟軟、硬體都“美學化”,將美學中的和諧、秩序等要素廣義化、社會化、生活化,作為“禮”來提倡,合品德與禮儀為一體,要“克己復禮、明德歸厚”,這就是慈濟宗的獨創。
在慈濟“八大腳印”志業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恐怕是環保。世界已進入溫室效應、地球毀壞、“環保救地球,救人類”的新時代,環保是人類生存的大課題。當大部分世人至今仍對環保議題感覺遲鈍、認識模糊時,慈濟早在90年代初即開始實際動手做“社區環保”,如今斐然有成,走在時代前列,可以說,是關懷社會的各宗教、各NGO,乃至各環保團體的典範。
光是這些,慈濟宗已呈現出全新的佛教風貌,加上響應者眾,社會影響力巨,作為台灣人數最多的宗教組織之一,台灣和華人世界最大的人道慈善組織,慈濟的東方佛教宗教改良運動已然成形。
不同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隻有一部經典,即“聖經”和“可蘭經”,佛教經典卷帙浩繁,且理辭奧深,讀經艱難。證嚴法師創造性地將“讀經”簡化,提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路通往人群,“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服務社會、服務人群,就是一種“讀經”。
一般宗教都信仰神力,都祈求神力賜予福祉,如找工作、出國留學……,乃至升官、考試、做生意、得子……,都要求神問天,甚至把這些作為訴求吸引信徒。但慈濟不談神蹟,不謀利益,到慈濟來,就是來付出,來奉獻時間、金錢、精力。當然慈濟人也並非絕對不“謀私”,但那是自己心靈的提升、精神的升華、自我的滿足。純粹地奉獻,通過“利他”來淨化和“靜化”自己,這是慈濟宗又一顯著特點。
如果說,以上“軟體”皆始自近代佛教前輩的思辨和佛理創新,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包括天主、基督教的濟貧、行醫、興學,證嚴法師是集前人智慧而實踐出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則慈濟的硬體新創幾乎沒有前例作參考,這就是慈濟沒有廟,隻有“靜思堂”;除了在花蓮本會,慈濟各地靜思堂的“當家人”無一是身著裟袈的出家人,全是藍天白雲的“在家人”……,這些已論述多次,從略。
光是靜思堂和“藍天白雲”,已使傳統佛教呈現全新外觀,這是慈濟“宗教改良”的硬體特徵。
台灣民間“寧靜革命”的社會運動
解讀慈濟之三 07.04.27《環球華報》
就內容來說,慈濟的志業是“顛覆性的革命”,“radical revolution”,但在形式上,她卻柔和、安靜得讓人似乎察覺不到,那是“寧靜革命”。
當這“顛覆性的革命”吸引了越來越多人投入、加入,乃至每行每業、每個社區、每個階層都有大批慈濟人;而慈濟發起的活動,總能獲得積極反響,形成高密度的參與,這就是“社會運動”了。
說“顛覆性”、“radical”,主要是就觀念而言。由慈濟帶出的“觀念顛覆”,最典型和戲劇性的例子,莫過於骨髓捐贈和“大體”捐贈。世界上大概很少有地方會像台灣, “珍愛”身體的千年傳統觀念會一夕突破,證嚴法師一呼籲,成千上萬的慈濟人就踴躍捐骨髓、捐“大體”,使台灣的人均捐髓和捐大體比例,短短幾年間,就躥到世界前列。
還有更多由慈濟帶起的觀念,早已化成日常用詞或用語,成為很多台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比如“大愛”、“化小愛為大愛”、“把握當下”、“做就對了”、“無所求的付出”、“志工”、“做環保”(“環保”兩字還有了更妙的新意﹕有環保志工說,要早點出門,“不然我的「環保」就要給人拿走了。”在這裡,“環保”已變成了原本是“垃圾”的“回收物”的代名詞)、“大體”、“惜福”、“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和行善”……,to name just a few。
其實,千觀萬念,一個核心觀念就是“無所求的付出”。其實這本來並非新觀念,但卻是證嚴法師的號召,是慈濟的動能,團聚起成千上萬的社會善心人,以1+1﹥2的效能,實踐“無所求的付出”,才成就出慈濟這個“新佛教”的東方宗教改良運動,這個華人世界最大的人道關懷組織。
在慈濟,還有更多好觀念值得推廣,比如證嚴法師一向不贊成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她認為子女應該始終和父母住在一起,孝敬他們,這才是中國文化的孝道,這個觀念和西方是不太一樣的。但另一方面,她又非常關注鄰里關係,這就和西方的“社區意識”不謀而合。她認為現代社會疏離的鄰里人際關係應該“復古”,“雞犬之聲相聞,晨昏互相往來”,能互愛、互助。她所力推的“志工社區化”、“環保社區化”、“克己復禮、民德歸厚”,就是要回復古代那種淳樸、睦鄰的社區人際關係。
觀念是要化為行動的,要有效行動,就要有行動力的組織,在這方面,慈濟能量驚人,每個志業領域都有專門的次級志工組織。在醫療界,慈濟有“人醫會”,定期、頻密地組織醫生前往邊緣地區或出國義診,“人醫會”的成員都是專業醫師、護士和其他醫學工作者,他們並不局限於慈濟自己的醫院,而是遍佈全台灣的各個醫院;在教育界,慈濟有“教聯會”,推廣“靜思語”教學,有“大愛媽媽”的志工隊伍,亦即孩子的家長,到學校配合老師教導和陪伴學生。在慈濟大學、慈濟護專等慈濟自己的學校裡,有“懿德媽媽”和“懿德爸爸”的志工(“懿德”,中國文化多濃厚的名稱!),那是中年慈濟人,專門到慈濟的學校關懷離開父母,住校在花蓮求知的莘莘學子;在警界,有“慈警會”,主要由警察和他們的眷屬構成,專門關懷工作壓力極大的警察(“慈警會”這樣的組織,恐怕也是世界少有);至於做環保,則有“環保志工”,數量更大,現在全台灣的“受證”環保志工已有五萬多人;此外還有“人文真善美”(從事影、圖、文的記錄)、“慈青”(慈濟的青年組織)、“慈少”(少年組織)、“慈幼”(幼年組織)……,好像列舉不盡。
這樣綿密的組織網、迅疾的行動力、龐大的志工人數,高度共識的目標和凝聚的人心,將證嚴法師的號召、慈濟的理念在全世界晝夜不捨(因為當地球的這一邊是“晝”時,那一邊就是“夜”)地貫徹落實,慈濟的社會運動,就這樣寧靜地進展著。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Celine Dion - Goodbye's

【請暫右欄停背景音樂】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v?id=addb125f6b744535abd2f1380a8dc3ac001
Mamma,You gave life to me
媽媽,妳將生命授予我
Turned a baby into a lady
從一個嬰兒到一個淑女
Mamma,All you had to offer
媽媽,妳所奉獻的一切
Was the promise of a lifetime of love
都是出自一生慈愛的諾言
Now I know,There is no other
現在我知道,沒有任何人的愛
Love like 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能像母親妳對待孩子的恩愛

And I know,A love so complete
而我知道,這愛實在太完美了
Someday must leave
但總有一天都要離棄
Must say goodbye
必須要說再見

Goodbye's the saddest word I'll ever hear
再見,是我聽到最悲痛的言語
Goodbye's the last time I will hold you near
道別,就是我去擁抱妳最後的一刻
Someday you'll say that word and I will cry
總有一天我會哭泣,當妳說這句話
It'll break my heart to hear you say goodbye
那將會傷我的心,當聽到妳說再見

Mamma,You gave love to me
媽媽,妳將愛給予我
Turned a young one into a woman
從年輕的少女到成熟的女人
Mamma,All I ever needed
媽媽,我所需要的保證
Was a guarantee of you loving me
就是妳對我的慈愛
Cause I know
因我知道
There is no other
沒有任何人的愛
Love like 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能像母親妳對待孩子的恩愛

And it hurts so
那實在很痛苦
That something so strong
雖然這一切都很強烈
Someday will be gone
但總有一天必會離棄
Must say goodbye
一定要說再見

Goodbye's the saddest word I'll ever hear
再見,是我聽到最悲痛的說話
Goodbye's the last time I will hold you near
道別,是我去擁抱妳的最後一刻
Someday you'll say that word and I will cry
總有一天,妳會說這句話而使我哭泣
It'll break my heart to hear you say goodbye
那將會傷我的心,當聽到妳說再見

But the love you gave me will always live
但妳所給我的愛時時都會存留下來
You'll always be there every time I call
每次我呼喚時,妳時時都會在這裡
You offered me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妳將最偉大的愛都給予我
You take my weakness and you make me strong
妳拿走我的虛弱而使我感到堅強
And I will always love you 'til forever comes
我時時都會愛妳,永遠都會

And when you need me
當妳需要我時
I'll be there for you all the way
無論如何我都會在妳左右
I'll be there all life through
我會在此陪旁,直到生命終止
I'll be there this I guarantee
我會在妳身旁,這是我對妳的保證

Mamma,I'll be there through the darkest nights
媽媽,我會在這裡,助妳渡過黑暗的夜晚
I'll be the wings that guide your broken flight
我會是羽翼,來指引妳那殘破的飛翔
I'll be your shelter through the raging storm
我會是妳的遮蓋物,助妳渡過狂風暴雨
And I will love you 'till forever comes
我時時都會愛妳,直到永遠都會

Goodbye's the saddest word I'll ever hear
再見,是我聽到最悲痛的說話
Goodbye's the last time I will hold you near
道別,是我去擁抱妳的最後一刻
Someday you'll say that word and I will cry
總有一天,妳會說這句話而使我哭泣
It'll break my heart to hear you say goodbye
那將會傷我的心,當聽到妳說再見

'Till we meet again...
直到我倆再次重逢
Until then...goodbye
然後再說再見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的慈濟基金會NGO經驗

一九七九年 (民國六十八年)一月,因高雄「黃桂子」的慈善醫療嚴重個案,送進高雄海軍醫院手術治療;同年五月,啟發證嚴上人於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上,發起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艱鉅構想,展開建院募款。詳情於下:

「她是黃桂子,是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時,高雄第一個結合慈善與醫療的個案;早在民國六十四年,就接受慈濟長期濟助。」在慈濟四十週年的攝影特展中,資深委員涂茂興,指著一個婦人與三個小孩的合照話當年。二十八年前,黃桂子被慈濟人列為關懷的對象,台東地區慈濟委員得知高雄的海軍總醫院,引進了最新的腫瘤切除技術,於是把黃桂子轉介到高雄,由涂茂興負責照料。

「她營養不良、嚴重貧血,加上腫瘤嚴重潰爛感染,器官瀕臨衰竭,不開刀的話一定死亡,開了還有存活的機會。」面對棘手的病情,黃桂子的主治大夫陳登郎,特別商請台大醫學院的教授南下坐鎮;經歷五個多小時手術,醫療小組取下了重達六、七公斤的腫瘤,讓黃桂子的健康情形大為好轉。

「最後聽說他們一家搬到台中豐原,而且家中狀況已改善,所以慈濟就停止濟助了。」二00六年三月,透過豐原慈濟人安排,涂茂興與黃桂子來到慈濟台南分會再次相見。時年六十八歲的黃桂子身體硬朗,家庭和樂,對比二十八年前黑白照片中貧病交迫的窘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黃桂子的例子,反映了民國五、六十年代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匱乏。所以為了拯救東部民眾的生命與健康,打破「因病而貧、貧病相生」的惡性循環,證嚴法師決心在花蓮設立一座擁有五、六百張病床的大型醫院。

一九七九年(民國六十八年) 五月,慈濟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為號召,證嚴上人於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上,發起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構想,展開建院募款。兩年後,正式向內政部辦理立案登記為「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並取得了建院資格。

本文引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NGO經驗--「行經知路,付出為修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106/tzuchi.htm
http://www.tzuchi.net/charity.nsf/f997f40884137bce48256f57002ef912/d73cfb11da6b3589482571d900707b08?OpenDocument
慈濟慈善志業【重要記事年表】
http://www2.tzuchi.org.tw/charity/html/02-1_1966-2002.htm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慈濟43周年慶志業靜態展,歡迎民眾蒞臨體驗 將「清平致富」帶回家


慈濟基金會43周年慶系列活動即將於全台各地開跑,自2009年4月18日至5月17日(高雄至5月24日),展出一個月,各縣市靜態展展出時間與地點,歡迎洽詢慈濟全台各分支會所與聯絡處。展出內容特別推出「清平致富」專題展,透過動靜態互動的展出方式,宣導人人清平致富,easy做、一起做!將清平致富的理念與實踐方式帶回家。

近來全球發生金融風暴、景氣低迷,證嚴上人呼籲人人「清平致富」,即是最好的因應之道;各地靜態展中,慈濟志工發揮巧思,展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面向力行清平致富的理念與方法,讓觀展民眾輕鬆成為清平致富的生活家,擁有輕安自在的樂活人生。此外,靜態展中,也將展出清平致富典範志工的生活智慧,與民眾互相勉勵。

各地志工用心規劃靜態展,以靜態中有活動,活動中帶入靜態的方式,期待讓民眾走訪參觀靜態展時留下深刻的感動與印象。展覽更結合了人文活動,例如:環保DIY實做,讓民眾親自體驗,或是舉辦慈濟志工人品典範現身說法的活動,與民眾面對面進行心靈交流。

慈濟志工布展也很符合清平致富理念,主要利用環保素材來布置,珍惜回收物資再利用,並運用多媒體影音輔助。在花蓮地區志工將靜態展帶到花蓮慈濟園區內的靜思竹軒,以清平致富「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面向的簡單落實方法,結合竹軒古意盎然的古早味,讓觀展民眾參訪時回到早期台灣的場景,將清平致富帶回家。

在台北中正紀念堂,慈濟也將盛大展出「清平致富」專題展,展出內容相當多元精彩,展出時間自5月2日至5月14日。在台中太平地區,因逢今年九二一地震屆滿十周年,當地靜態展中,特舉辦「九二一地震歷史軌跡展」,與民眾回顧當年九二一當地志工協助重建當地社區的歷史故事,包括慈濟希望工程太平國中、國小的重建點滴。

今年慈濟志業靜態展的主題為「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除了「清平致富」專題展,並展出慈濟志工在全台各地投入慈濟的溫馨故事,以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的發展向社會大眾分享。

有意參觀的民眾歡迎撥電話與就近會所洽詢:
   台北分會02-2776-0111
   台中分會04-2305-4073
   高雄分會07-398-7667
   花蓮靜思堂03-856-1995
或上網至佛教慈濟基金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點選網頁右上方「全球社區道場」查詢就近慈濟分支會所與聯絡處的聯絡電話詢問。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台灣的慈濟基金會NGO經驗
http://blog.sina.com.tw/hsing/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106/tzuchi.htm
http://www.tzuchi.net/charity.nsf/f997f40884137bce48256f57002ef912/d73cfb11da6b3589482571d900707b08?OpenDocument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終會再相見


《聖嚴專訪》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該如何面對呢?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生的時候人人想要有尊嚴,死的時候更要有尊嚴,尊嚴這兩個字要如何表達?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做法,這些年,日本或歐洲在喪葬禮俗上有些改變。我看到美國、法國及德國的墓園,猶太人也是,找專人照顧,將墓園整理得像花園一樣,這是喪葬的尊嚴。
台灣地狹人稠,卻又缺乏完善的土地政策,這麼多年下來,可供殯葬設施用地早已不足,對於喪葬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兼顧環保與尊嚴。
死後與大自然合一,化為美麗花園
法鼓山這幾年積極推廣環保自然葬法,去(96)年捐出一塊地作為「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這是全國首創的骨灰 植存專區,免費提供往生者的骨灰在園區內存。這個環保生命公園不屬於任何宗教,也不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不焚燒紙錢、香、燭火等,如果需要,家屬可以先在家中完成祭祀儀式,再把骨灰磨碎後,帶至生命園區完成植存,與大自然合一,上面種植各種花卉,變成美麗的花園。
目前國外像是紐西蘭、澳洲都已實施這種頗具環保的自然葬法,將冰冷的墓園變成風景宜人的美麗公園。我自己死了之後也會選擇這種方式。
有些人會執著於骨灰,甚至因不捨與亡者分離而將骨灰罈擺在家中,引起家人不安。其實,骨灰是肉體生命的最後一份,成分是碳,並不代表什麼意義,當然也不再代表一個人了。因此,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留任何一點痕跡,我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生前說:人非常愚癡,生前貪求這個貪求那個,求到了以後就占有它,但能佔有多久呢?死後連身體都沒有辦法保存啊。
現代人對遺體的處理方式,多半是選擇火化燒成骨灰,或選擇土葬,親友或兒女挑個好風水佔一塊墓地,墓地變成亡者的家,墓地上面立著一塊碑,或把骨灰當作亡者,其實這老早就不是亡者了,骨灰與亡者不論是精神或生命都毫無關係,那只是肉體燒成了灰,根本不代表什麼,只能說代表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吧,頂多保存個幾十年、幾百年,最後仍與大地合一,所以骨灰是亡者嗎?亡者的神識早就轉世投胎去了。
不要變成「守屍鬼」
骨灰就像早上起床洗臉、梳頭、刷牙、漱口後留下的塵垢、皮屑,這些東西我們想要佔有或繫在身上帶著走嗎?這些是很髒的,趕快丟掉吧,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們臨時使用的工具而已,工具壞了,就換了吧,不要捨不得丟棄,自己也無法解脫,這我們稱為「守屍鬼」,因為對身體執著、放不下,死了還要佔一塊墓地,認為棺木就是它的家。
有一次,我們在農禪寺舉行清明大法會,幾萬個牌位放在往生堂裡,任何人進去都可聞到一股味道,屍臭味滿屋子。屍臭味跟死貓、死雞、死狗的味道差不多,即使打開窗子、開電風扇也吹不散。法會還沒結束,我要趕去機場,一上車,往生堂的味道就跟著我上車,跟著我走了幾十公尺,我覺得不對勁,我就跟它說,留在農禪寺參加法會吧,不要跟我走,要放下對自己的執著才能解脫。結果,一下子,味道就不見了。
與父親的神識對話
很多人放不下對自己的執著,包括了彌留期間,堅持見到子女最一面才肯闔眼離去。平常,子女忙於工作或住在外縣 市或遠在國外,要子女隨侍在側很不容易,臨終時為什麼非得見子女最後一面呢?如果認為這是最後一面,不見到就無法安心,有什麼意思呢?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這觀念也可以改過來,生命是無限的,死了之後到另外一個世界,肉體不存在了,但精神存在,神識也還存在,要見兒女隨時可見。
有些神識回來與子女見面,例如某位作家的父親過世以後,他很想念父親,有一天他回家,看到父親坐在床上,他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就問:「父親啊,你怎麼回來了?」
「我回來看看你,不過我馬上就得走了。」
「你要到哪裡去?」
「我到廟裡聽經去。」
那天是他父親的頭七,家人正要為他父親舉辦誦經法會。後來這位作家想再繼續跟父親對話,父親就不見了。人往生後,沒有肉體無法說話,用意念溝通,可以很自由自在地來去。有些人死了之後去投胎了,就無法再回來看家人了,因為精神(神識)在另外一個肉體上出現。
平常我們習慣擁有很多東西,如果捨不得放下會很痛苦,內心無法平靜。特別是癌症病患,彌留期間的意識較為清楚,在這種狀態下對於生前的情(親情愛情等)、財務或恩怨,不容易放下,會很掙扎、痛苦,這時可藉助祈禱、誦經、念佛的力量,幫助臨終者慢慢平靜下來,讓他內心感覺平安,這很重要。
放棄積極搶救
家屬也經常面臨掙扎,尤其當醫師已經宣佈無法救了,家人還是希望繼續搶救,否則好像「見死而不救」,內心會有罣礙。醫療上的積極搶救,給予插管、電擊、打強心針等等,雖然還有一息呼吸,但身體的負擔太重,臨終者相當痛苦,但家屬無法體會。
當喉嚨插上管子,無法說話,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只能任憑他人擺佈。所以要趁著健康時,事先跟家人交代,生前要預立遺囑,讓我非常輕鬆地走,不想臨走前還要受刑,這是在虐待臨終者。我早已經寫好了,放棄積極急救,當醫師判斷我得走了,非死不可時,就請讓我平安地離開吧。
泣而不哭
臨終時要有尊嚴,離去時也可以用很莊嚴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我在西藏、印度看到家中即使有人往生,也不會出現呼天搶地的畫面,親友們安安靜靜,用很莊嚴的方式告別。
親人往生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哭?不哭,好像不孝順或違反人性,其實,哭與泣是有差別的。
哭,是大聲的哭;泣,是小聲的哭,或者是沒有聲音,只是流眼淚,任何人都需要流淚,釋放哀傷。
如果哭得很大聲,是為自己,但對亡者卻造成干擾與傷害,當他得走了,親人或愛人在旁邊大聲哭、咒罵,亡者反而捨不得走,很掙扎,即使捨不得走仍得走啊。所以,哭,幫不了亡者的忙,只為了自己情緒的發洩。有些家屬在床邊邊哭邊罵:「你怎麼這麼殘忍,竟然拋下我先走了。」聽起來好像感情很豐富,事實上對亡者是一種傷害,他已經死了還要受家人咒罵,對亡者一點尊嚴也沒有。
泣,當然可以,透過流淚將哀傷的情緒表達出來。華人傳統習俗認為,不大哭就表示內心不哀痛,對親友不好交代,好像對生者一點感恩之情也沒有,這觀念要改變。
(節錄自《跟親愛的說再見》一書)

(另節錄《聖嚴法師_生死相續》後段)
◎後世的榜樣
梵音如同海潮音,一波一波,生死相續之間,一代宗師在做後世楷模。
除了法鼓山,台灣還有慈濟、佛光山、靈鷲山等大型宗教團體,如何傳承,如何確立經營模式,卻又不辜負十方大德的捐輸美意,包括接續處理道場的資財土地,不只是佛教徒團體內部的問題,也將是台灣社會共同的資產……以及可能的罪過淵藪。
聖嚴法師在生死相續之間,正以無比的願力,設下可供依循的榜樣。
……………………………
讀後感言:
聖嚴法師的一生修學、觀念、作法的崇高德行,已帶給四眾弟子一種典範及震撼教育。
在《生死相續》後文中,語重心長、一針見血地點出台灣佛教界的闕失觀感,實為台灣社會觀察的最高標準原則、學術界後續研究、以及俗化的崇拜偶像之檢討依循。藉由聖嚴法師臨終的告誡、圓滿的智慧,給予後世的榜樣,如是達到極致的道德範疇,也值得宗教執事者的檢視與省思。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後世楷模的一代宗師─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 生死相續

嚴法師走了。十丈紅塵之下,靈堂空空如也,聖嚴法師替自己預定輓額,為什麼只選了一幅「寂滅為樂」?

世人一晌貪歡,怎麼以寂滅為樂?禪宗的宗旨,當頭棒喝,聖嚴法師過世的時刻,沒有預知、沒有舍利、沒有肉身成佛、沒有各種坐化的神蹟,他說「本來沒有我」,正是這點醒的一棒。

◎臨終的告誡
遺言中平實敘述聖嚴法師仍然掛心的事。

明知道弟子執念,總希望師父的身影須臾不離,師父卻遺言「不發訃聞、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師父為什麼諄諄告誡?正因為「寂滅」兩字,代表著火寂燈滅,捨棄各種的癡想眷戀。

為什麼師父遺言,文稿未經他生前審閱者不得再整理成書,為什麼年譜補至捨壽為止,身後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品,在深一層意義上,了卻生死斬斷眷戀的同時,聖嚴法師必然更懍然於……身後神格化的虛妄。

神格化,在充滿俗世性的台灣社會裡,尤其容易牽連生者的個人私心與現實利益。遺言中更發人深省地是,莊嚴佛事,為什麼不可以辦成喪事?

如果師父未曾臨終告誡,弟子如此不捨,靜靜飲泣,怕也哭得淚眼模糊。證諸台灣民間充滿矛盾性格(包括號稱佛教儀式)的喪葬場合,一方面「駕返瑤池」,一方面「五子哭墓」,究竟何者為苦何者為樂?既然死者回歸極樂世界,為何又大聲嚎啕,哭得肝腸寸斷?苦樂都未曾定調,因之又如何離苦得樂?……極端的例子中,台灣民間的電子花車,正是弄不清楚這苦與樂的情緒,只好假死者之名而弔者大悅的混搭。

聖嚴師父遺言不要辦成喪事,除了所謂的「喪事」,常令人哭笑不得,不知所從,亦因為舉喪的場合,經常悲心甚微(慈悲心也甚微),反而是政治人物群集,社會階層顯形的一刻。

◎圓滿的智慧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慈祥之外,聖嚴法師眼光澄澈,始終有一種帶著空性的機鋒。

參禪的機鋒,除了讓聖嚴法師自己了然生死,卻也讓他犀利地看出佛法在世間可能的變調,包括屈就於現實的方便法門,以及混合了民俗色彩的各種神通,尤其生死之間,正因為世人有貪生怕死的執念,可以操弄的機巧,莫過於假借一個神格化的人物,製造臨終前的神話氛圍…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細讀聖嚴法師的遺言,如此條理井然。極其清楚地,分疏出他處理個人與法鼓山法統資產的區別,前者堪稱破除迷信,刪減去神格化的空間;後者為弘法立下百年基礎,遺言中涵括抽象原則、具體做法、人事安排,在機制的運作中,不忘此後要依法、依律、依規制的告誡。

聖嚴法師以他的最後偈語,啟示普天下的善信弟子︰平實的寂滅,其中卻有圓滿的智慧。

接下去,大家都在看,法鼓山的僧團弟子,在宗師長辭之後,怎麼精神不滅,初心長存?怎麼施展教育大計,弘揚禪宗法脈?事實上,如果不預作規劃,佛教事業如同世間所有大企業,掌門人去後,同時也可能是分崩離析的時刻。

◎後世的榜樣
梵音如同海潮音,一波一波,生死相續之間,一代宗師在做後世楷模。
除了法鼓山,台灣還有慈濟、佛光山、靈鷲山等大型宗教團體,如何傳承,如何確立經營模式,卻又不辜負十方大德的捐輸美意,包括接續處理道場的資財土地,不只是佛教徒團體內部的問題,也將是台灣社會共同的資產……以及可能的罪過淵藪。

聖嚴法師在生死相續之間,正以無比的願力,設下可供依循的榜樣。

(作者為作家、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2009-02-05╱聯合報╱第04版╱要聞╱平路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禪淨融合的思惟


禪宗和淨土宗在教義和修行方法上之差異常令人有南轅北轍之感。而兩者之所以能被折衷融會,一方面是基於中國人傳統的寬容性格,另一方面亦是因為佛教內部有融合異說傾向。對中國人而言如果像釋、道、儒三種迴異的思想體系,尚且可以融合之方法加以會通,佛教自身中種種對立的理論和實踐要以融通,自然更不成問題。

禪宗最獨特的思惟方法,在於它的非論理性和反權威性。它自許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意味不依賴文字,也不須透過語言文字,現代宗教家提倡「人間佛教」,行住坐臥之生活禪,做為宗教行持的指標。因此它不重視佛陀的聖言量,和突破語文束縛的魄力。

禪者拋開語言文字符號,思量擬議,無非是要尋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術語所謂的「主人翁」)──內心深處自我真性──佛性。禪宗主張「明心見性」,「即心即佛」,禪者就是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此心性本來是佛。如此的理論給於學禪者建立堅固的自信心,「即心即佛」是禪宗的解脫理論基礎,依此而建立的解脫論很自然地就採用「自力」的方法。禪者自信可以靠自己而得解脫,無須依賴他人,甚或佛的力量。

念佛即念心,自心即佛。「唯心淨土,己身彌陀」的理念,在禪和淨土之間架起互通的橋樑,使能念的眾生和所念的佛之間的二元對立消失。如果修禪有昏沉覆障時,應以念佛、禮拜、行道等來對治,並且將所修行業,回向往生淨土。自力融入他力,他力也融入自力。當念佛者証入這種自他不二的念佛三昧時,也就是禪和淨土融合的境界。

歸納言之,禪宗的特性包括不重思辯重直觀,不重理論重實踐,不重他力重自力,不求來世的淨土而求現下的解脫。與上述禪宗思惟特微相比較,淨土宗有截然不同的特色。淨土宗建立於「三他」上:「他力」,「他時」和「他方」。淨土行者根據淨土典籍之教示,培養信願行,祈望藉助阿彌陀佛慈悲的「他力」,於「他時」(命終之後),往生「他方」極樂世界。

近代印光大師亦云: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橫超三界,接引往生。

早期,我有一密宗朋友認為,慈濟證嚴法師是修禪的,不重理論重實踐,不重他力重自力,不求來世的淨土而求現下的解脫,頗為吻合禪宗理論。雖然不像他所說,但看這般年輕人,狂熱地做慈濟,幾近「發狂慧」和「守痴禪」(執禪者)作風,現在想一想當年,還真有點「禪痴」的感覺哩!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現代淨土宗高僧直言,因為眾生對每件事情都相當執著,佛陀才介紹「南無阿彌陀佛」讓我們去執著這股持名念佛的「淨業」。因為,個人早已契機契理,專注一門深入,真信切願,別無他法改變了。這難道不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印順導師師公講的修行心態!?一理通萬理徹,也正是融合慈濟「人間淨土」的思惟。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慈濟應學印光大師智慧與德能


慈濟從早期開始即以鼓勵慈濟人「為善競爭」,例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盡量挖掘人才」、「運動場是圓的,人無分前後」、「自認為是對的,就要去做」、「現在有在做的才算資深,沒在做的,就不算資深」等等不勝枚舉;在稱謂上,也把推薦慈濟人而受尊重的「雞母」(稱呼了二十多年),認為不雅,因此,不論年資深淺,一律改稱為「資深」;這一來,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有推薦過培訓授證者,則便是「資深」。因而,致使因故或較少沒法出勤活動的慈濟人,就被冠「無心」的標誌,過去事蹟經驗智慧,常不被接受,甚致乏善可陳,常被新人調侃說──“時代不同,不要活在過去”;緣生緣滅,「船過水無痕」煙消雲散。新人表現良好,可以承擔一面的,也不用飲水思源,不用俗說「吃水果拜樹頭」(其實資深者無此念頭,只要給點尊重安慰而已吧)。依此,人人好似「石頭坑蹦出來」一樣,沒有倫理,沒有傳統(承),再空談什麼「感恩、尊重、愛」?慈濟人的確用心去愛灑別人,老一輩師兄姊(包括自家人)都被忽視了,可以不用去關懷,致令他們成了「宅男女」、「自了漢」,還教大家要無怨無悔呢!?準此,雖然可以印證無常苦空,「一生無量、無量歸一」,世間「一無所有」的道理,好修行。即便在「有」這一方面,實已拱出龐大狀觀「浩蕩長」的慈濟世界,不斷鑄造新血等等策略,崛起現代「新興宗教」與眾不同的團體,令人刮目相看盛行其道之際,但反觀如是作風──昨日種種譬如今日死,請問如何教導人們書寫「明日的記憶」?

縱觀印光大師之文鈔,從中可知,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裡,世間的儒學占據一大部分,大師認為儒學是為人之道,類似佛學之入大乘, 結合二者相互融通,是可攝受接引無量眾生。大師常言: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由此可見印光大師弘法利生之特有的智慧與德能。祖師大德猶言在耳,慈濟如何「續佛慧命」,而非致力如此無辜狂熱奔馳的眾生慧命身上,一個個步入滾滾紅塵,不能自拔,後悔莫及!?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淨土法門,有教無類


問:
有誰真的能放下
除非走到生命的盡頭
就一切都放下了

答:
放下,是放下一切執著,無是無非,不愛不憎。

面對人事環境,須要接受它、處理它,然後看破它、放下它;

平時「盡人事聽佛命」。只問自己盡人事否?若已「盡」了人事,就隨緣消業,聽佛命。更要深信佛菩薩的護念安排。

當走到生命的盡頭時,不算放下,它將帶走一切執著的「業因」,來生如有幸得到人身,仍是紅塵滾滾(業果),沒完沒了。再者,唯恐一世不如一世。

我們當下這般地苦空、無常,不能修到無我境界,達到業盡情空。又不希望來生重蹈覆轍,苦海無邊。

僅靠自力,是不能遂其所願的(祖師大德所證)。

必須又仗佛力,佛力自力,帶業往生西方淨土,與諸佛菩薩聖賢修學用功,次第乘願再來、娑婆世界渡眾成佛。

雖然,這世界帶給我們很多希望,也讓我們受到太多失望。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

後學研修「淨土法門」一、二十年,頗為感應道交,突破不少困境。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底下,供養《印光大師文鈔》精粹兩則法語: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夢也夢不著。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淨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盡人信念,盡人往生。(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法門殊勝頌)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關懷與鼓勵─中年喪偶悲傷適應

【配偶往生的影響】
從雙親家庭變為單親家庭。整個家庭資源,家庭系統,權力結構,決策過程,家庭成長情感的表達模式,溝通型態,家庭目標,家庭角色,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換言之,一個喪偶家庭,在個人方面,喪偶者本身,孩子的悲傷適應,家庭功能的轉變,與外在系統,社區活動,都會產生很大變化,需面對與調適。

【喪偶者的悲傷反應】(生死學領域)
失落→悲傷→哀悼→喪慟

【Worded將哀悼分享五個任務】
1.接受失落的事實
2.經驗悲傷的痛苦
3.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生活環境
4.將情緒投注在新關係
5.重新建立因失落被挑戰到的信念與哲理系統

【哀傷過程的調節】
(一)雙程模式(Stroebe)
在接近與逃避間來回擺動,具調節性,使得哀傷隨著時間過去而自然遺忘。
將悲傷情緒界於失喪與復元之間擺盪,讓自己處於多元選擇的情境下,不致崩潰。

每日的生活經驗
失落導向 →→←← 復原導向

1.專注於失落親人的悲傷 1. 專注於生活上的改變
2.面對與處理悲傷 2.從悲傷中分散注意力,並從事於新的活動及嘗試
3.解除與逝者的聯結 3. 逃避悲傷體認
4.否認及逃避與復原有關的改變 4.發展新的角色、新生身分和新的人際關係
(二)自我機能模式
大部份的人能夠在悲傷過程中自行作出調適,而損失的經驗會被納入為生命的一部份。而一個人的損失經驗,則受到行為情緒和認知層面的影響。調整良好的悲傷過程,可帶來彈性的增長,自我的擴展和新生活的適應。
此模式中,強調社會文化,家庭文化、心理、文化對個人的認知、情緒、行為深具影響,換言之;一個人悲傷調適的過程,個人的內、外在功能都很重要,並須運用資源,以達成可忍受的均衡狀態。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成功的迷失


成功的迷失

約1995年前後,慈濟「宗教處」已在全省各區掌握指揮志工的主導權。同時,「慈誠隊」成立後,原附屬於「委員組」,但躍躍欲試爭取各項會務的參與權,不顧傳統倫理次第,企圖超越或取得平等待遇。如以「誰要聽誰的」一事,就造成委員與慈誠之間產生隔閡。結果顯示,本會終將慈誠隊獨立成軍,同時也將男眾委員全部集中編入慈誠隊,集中管理。此舉,致使人事運作本末倒置,資淺領導原本資深幹部,資深委員需要再度重新經過資淺的受訓,才有資格成為慈誠隊隊員。這等於取消前者幹部資格,大批新人趨之若鶩,造成慈濟一股熱潮,徹底改組重用新人的政治策略。

男眾委員因之成為雙重身份,即委員和慈誠隊。但委員必須募款,慈誠則不用募款。其中,不經受訓而直接授證為慈誠隊員者(如捐巨款),不在少數,此舉頗受非議。事實上,首批承擔慈誠幹部者,皆是前輩資深委員所培訓傳承出來的第二、三代,只因新創組織,資深委員幹部(組長)確因會務煩重,故推舉他們任命慈誠幹部,結果竟然越俎代庖,頂撞秩序,誠屬始料未及,醜陋的人性與俗化的鬥爭,令人髮指。

慈濟自稱沒有深淺之分(平等),事實上,慈誠隊獨立成軍後,幹部卻藉事藉端,阻擾或延長資深委員組組長加入慈誠隊裡受訓,因而始終無法順利取得慈誠授證資格(最長期間被延宕三年,始獲授證)。遺憾的是,這種情況,足足經過十多年(民86~)時間的斷裂。其動機可想而知。造成眾多資深男眾委員困窘和不解,寧可迴避或放棄加入。

資深委員組組長因而產生危機意識,人事已非,不少人被動式地脫離委員組核心、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化,原來鞏固的志工團隊呈現散亂現象,造成人心惶惶,慈濟「誠正信實」陣腳迭遭質疑。事實證明,在1997年實施「落實社區志工」,以「發掘、適用人才」為理由,資深委員組長全遭卸除職務。原本志工團隊自發民主式所選出的社區幹部,不被承認,全案遭徹。爾後,始知 這些後設的慈誠隊成員,果真躍居社區「合心隊」幹部。慈濟對外宣稱是「傳承」,其實是暗中「欽點」。可惜,前以被法師懇求「終身職」視事、忠心耿耿的資深幹部,終被捨棄離開中心(後現代文化現象),法師自毀誠信,令人大失所望,痛心疾首。

上述二種原因造成慈濟法脈的傳承中斷。打破「母雞帶小雞」倫理法緣情誼。「組織」完全以宗教處之命行事(由上而下,法師授權)。宗教處強調以 上人之法入心,新進慈濟人可以不必接受資深傳承,另行教育。甚而,否定資深者往昔所做所為的成就─「現在有在做的才是資深」。類似此況負面教育,瀰漫蕩漾,冠冕堂皇藉由佛說「平等」,無端硬將資深者拉下來,對於資深慈濟人極不公平。事實證明傳承斷層,慈濟精神不濟,以致遭挾批評─「用之如芻狗,棄之如敝屣」、「船過水無痕」瑕瑜互見之譏。慈濟重劃營造新時代新氣象,號稱代表佛教的慈濟,夾帶千軍萬馬之勢,氣勢磅礡,橫掃娑婆、看似萬夫莫敵!

慈濟人經過這十二 (1997至2009) 年文化轉型遽變階段,衍生信心動搖,又適逢世界金融危機,百廢待舉。福大,業大,扶弱濟貧宗旨與精神理念,內涵衝突變調,信心幾近蕩然無存,陷入「成功的迷失」現象中。但為感恩慈濟過去對台灣的貢獻,廣結善緣,特研究舉出癥結,誠心提出諫言,期盼十方聖者賢達共同祝福。

問題癥結:
1. 新興宗教,選擇追求流行時尚及曝光率。
2. 法脈斷層,缺乏傳承精神理念及使命感。
3. 慈善環境,扶弱濟貧已缺乏感動的機緣。
4. 無法滿足,志工自我期待及價值觀。
5. 功能組隊,過度分工,不易回歸、凝聚。
6. 缺乏主動性、自發性、自主性、積極性。
7. 勇於承擔─動輒得咎;樂於配合─聽命行事。
8. 感恩尊重─歌功頌德;檢討改進─批判大會。
9. 無法瞭解「領導」即「協調」的角色和觀念。
10. 「宗教處」及「合心」組隊成員,大多未經慈濟「從無到有」的艱辛過程與磨練。
11. 無法真正體會「一生無量,無量歸一」的道理。無法了解資深慈濟人在草創時期的艱辛路程,其用心培養帶人的這股內心熱忱期待、卑賤祈求、緊追不捨與全力以赴精神,甚至寧願以身相殉的責任與使命感;殊不知,這一群資深者,已被認為是「腐敗、落伍」創造性的歷史、經驗、智慧與價值,卻是目前NGO「草根性全球化」運動的學習典範和需求的聲浪!

繼續閱讀相關 文化研究:
慈濟志工組織結構的轉型與衝擊

宗教倫理危機

慈濟證嚴法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可能性

慈濟資深志工被邊緣化

慈濟組織文化之研究

懷念1966 ~1996年の慈濟志工

慈濟組織轉型後的志工文化現象

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之研究─以慈濟為例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本質與迷失


來函--【本質與迷失】
有個中年人,平時忙於工作,
沒空陪他唯一的兒子,為此感到內疚,
有一天,他下定決心,
安排好某個周六下午,保持絕對的空檔,
買了兩張大聯盟賽的門票,
來好好陪陪兒子。

時間到了,他和兒子快快樂樂開車出門,
但很不幸地,居然碰到了大塞車,
眼看球賽已經開始,
他們的車,還塞在半路上~動彈不得。

倆人在車內就一直抱怨,
生氣這個都是……這個交通…,
忽然;老爸想起來,我安排今天有空,
不就是為了要和我兒子在一起嗎?
現在我不是正和兒子在一起嗎?
那我又何必在乎那場球賽呢?

於是他開始放下生氣的情緒,
和他兒子從容、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
人的許多動機,是由他的本質出發,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
卻很容易的迷失了初衷。

正如這位老爸,
他所求的本質,是好好陪一陪他的兒子,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被塞車、球賽等等
牽引到了另一種心境去了。

婚姻的本質,是倆個人相知、相惜,
祈盼相伴終老的結果,
但不少人最後迷失在爭吵、鬧意見,
誰該洗碗的牢籠中,
找不回當初結婚的本質。

認識新朋友,本該在友情的基礎上,
互相幫助,製造快樂,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演變出多少
計較、冷漠與抱怨。

是的,許多事的本質與動機都是好的,
可是一旦出發之後,卻似太空船,
航向未知的星空,
投入無邊的迷失之中了。

人的本質,
有愛、有情、有慈悲、有智慧,
但這所謂的本質,
投入這個世界之後,有另一定律,
牽引著這本質,
走向另一個未知,那就是「迷失」。

宗教的本質,是導引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慈悲~大愛~無私~為他人~而忘我,
但歷史上又有多少宗教戰爭呢?﹗

慈善事業的本質,是在恤貧憫孤,
但大多數的慈善,是不是也迷失於名利呢?
孟子的性善論,道盡人心深層裏
必定有一至善的本質。

可是荀子的性惡論,卻似乎毫不掩飾地指出,
這本質,有極大的可能,
迷失在往前走的路上。

無怪乎!儒家千百年中不敢~
獨尊性善或性惡,因為很可惜的是,
純善的本質,容易迷失在這人世間。

人的內心中,都充滿了愛,
由此本質出發,推動我們做不少事,
但日常生活中,多少愛轉成~
分離、爭吵、失望、甚至怨恨。
這也是一種迷失,迷失了本質的目的。

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發現,
將是;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本質,
瞭解自己本質的目標,重新找回這些目標,
不要再迷失了。

現在飛機、船隻大量使用衛星定位系統Gps,
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免迷失,
心靈裡;是否也需要一種系統,
以免自己迷失了本質的作用呢?

夜深人靜時,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
別再犯同樣的錯誤,雖由本質之良善出發,
卻迷失在自己的迷惘與執著中。

當您感覺很不好時,
希望您能像那位爸爸一樣,
找回自己最原始的目標,
從而放下一切根本不必要的負面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主分享】
這篇文章寫得不錯。道出一般人的共同特徵─迷失。

但,我們可從經驗,來反映人生的現象。

一個事物除了有許多性質外,還與其他事物間存在各種關係,如,上下、左右、大小、前後、勝負、順逆、善惡、平等、互助等等。

也就是說,不是一種單純的本質,能夠獨立存在的。它伴隨其他人事物環境的複雜關係。因此,每人因緣福報不同,順逆境遇,奮鬥過程也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許多的屬性,在事物的諸多屬性中,有些屬性是某個或某類事物所特有的,決定或影響該事物的本質,

準此,要能夠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為它自己,要把這種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並倒向過來,才能「專」美於前。

每一個人從生活中,書寫現實的願望和需求、苦難和歡樂、理想與憧憬。

但在奮鬥過程中,必須通過人生的蒼霜遭遇、悲歡離合、命運的追求與破滅、人的喜怒哀樂等種種的磨練。

雖然已經,發心立願地確立本質,宗教仍離不開現實生活。

隨著人生的歷鍊,或事與願違,或認為本質的理事不一,受到挑戰而猶豫。

失去個人對原先事物的期待與價值感。寧可選擇轉變,難免偏向主觀的理性。

當然,由於本質屬性的複雜牽扯,喪失了勇氣和堅持的毅力,總是令人遺憾。

這篇文章,是否應該增加,「本質屬性」和「勇氣毅力的堅持」,這二項慈悲的包容、關懷和鼓勵?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這件事我非對你們說不可了!


【來函照登】
諸位:
> 這件事我非對你們說不可了!
> 衲履足跡從以前大約每季賣到一萬三千本
﹙最高紀錄曾經一萬八千本﹚,到最近幾次是八千本,
這次冬之卷則是五千本。
> 以一本重量級照理來說必讀的書,竟然每一季只賣五千本,
我們如何去面對上人呢?
> 上人苦口婆心,拖著老邁的身軀,每一天從早講到晚,
他那麼辛苦地講那麼多,我也很辛苦地整理了出來,
> 若大家不正視這個問題,難道要等到今年
變成只賣三千或二千本時,
> 再由上人親自問原因------到底為什麼呢?
我們將如何回答?
> 而上人又何必要我跟緊他全心留法留史?
而我全心留法留史的結果,
卻是得去面對每季賣三千本的遺憾嗎?
> 為人師的不會傷心或遺憾嗎?委員慈誠慈青及教聯,
共有幾萬人呢?我覺得自己很愧對上人!
> 宗教處及靜思人文是負責傳上人法脈的重鎮單位,
我覺得這應該是政策性必須嚴肅正視的問題。
> 若銷售量一直不斷快速下降中,我認為任何只要是
上人的貼心弟子者,都應該覺得內心很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凡合十

【我對此事的看法】
衲履足跡的銷售量每況(季)愈下,此函提請大家正視這個問題。

點明歸責單位,計有宗教處及靜思人文,以及委員慈誠慈青及教聯。幾乎涉及全體慈濟人共同責任。

讀完德凡師父文章,可以感覺,內容略帶慍怒情緒。這般情勢令人不安,端視眾生冷漠氣象,的確讓人著急。

但此事不無原因,可做一些探究。例如:

1世界金融危機,造成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失業率飆高。故消費減少。

2.有了「大愛台」視訊網絡,每天全面即時報導,深廣普及全球。致使其他刊物,相較之下已成舊聞,興趣缺缺,不想重覆閱讀。

3. 慈濟活動頻繁,忙得不可開交,顧此失彼,亦無「動中修靜」功夫,買書收藏擺著好看而已,不買也罷。

4.慈濟有關單位「行銷策略」通盤規劃疏忽、行銷觀念的錯誤(管理學)等所致。

5.「慈濟是做出來的,不是用說的」,「前腳行、後腳放」,「無閒往後看」,「說我所做、做我我說」等等道理,拼命「做」!因此,使慈濟人有了選擇性。

6. 十八區,每個和氣各有二、三十個「合心功能組」,平時忙著各司其職,各有上不完的「專業」教育訓練課程,有做不完的慈濟事,哪有閒功夫「看書」充電。

7.「讀書會」,少數,並不普及,有的無疾而終。

以上,尚有不勝枚舉的例子,不待贅述。

在此分享讀書心得。
前幾年書寫「畢業論文」時,由於寫的「研究對象」是慈濟。於是用了大約二年時間,從「全國博碩士論文」及其他刊物中蒐集不少相關慈濟的論述做為參考。當然少不了閱讀最重要的慈濟刊物。

共看了近二年 (約10季)的「衲履足跡」。還有跟湯師姊要來的數十本「慈濟年鑑」、CD光碟和其他(如經典)等。整理出重點,幾乎把一支米達尺畫壞了。

老實說,看書,就像在寶山尋寶一樣,亦如看一部懷舊的歷史電影般,一幕幕地在眼前出現、又迢迢遠去。可以看到自己年青勇猛印記,也看到一群莊嚴虔誠隊伍走過的足跡,有血有汗有淚有愛;赤子直心的法親,誓師不移的悲願,非常狀美,倘佯沐浴其中,百分百的踏實感,憶及如臨聖境,又恍若夢中,令人嚮往不已…。

所以,我認為看書(讀書)是好的,也是一種享受。要了解慈濟的生成和發展的人文脈絡,莫如自己用心去研讀,又可以檢視自己一番。佛家說,「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道理在此。好處多多,特別在此呼籲!

涂老居士 合十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靜思語衍生釋義

今日靜思語:20090213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老人衍生釋義】
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是不能低頭的人。
低頭的人,是因為不能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所以─
過去成就停滯腐敗虛無矯飾,使人不能低頭?─障礙發展
不能低頭的人,是一再回顧竹筒歲月的印記?─原地打轉
能夠低頭的人,必須否定過去成就捨棄傳承?─前腳走、後腳放
(大學文化系的模擬考古題)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一時間,頭昏昏、腦鈍鈍(台語)~~任君選擇!
也可用一句,彌勒菩薩的笑看人生、笑談人生的哲學─遊戲人間來沖沖腦袋吧: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歡喜就好

頭很低的翻顛老人 感恩合十
......................................

涂師伯:吉祥!

阿彌陀佛!
資深者看靜思語,怎會是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是否舊法新知的角度去看,比較陽光!
吾修行的方向與重點是努力把八識田中的種子照顧成 清淨,
您在學術研究,若能精純往善的方向,為人類社會在善的循環力量加分!更有其意義。

淨化人心是人間佛教的宗旨,也是作慈濟的宗旨 →上人的願
也是您的願呀 互相提醒與勉勵
感恩
...........................................

回函敬悉。
請先讀一段我的論文,可以明白我對慈濟的親身經歷與體會,至少,慈濟應該是這樣子才對!
因為「美」,是跟「善」和「真」有直接關係,則稱慈濟為「真善美」的團體:

慈濟在變動的世界中,體現唯一的生存價值

台灣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近年來,正處在轉型和發展的過度時代,面對著兩岸關係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經歷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人的未來命運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都在轉型中動盪、變化。在這政局不穩定、失業率飇高的當中,幾乎所有人都在這個社會動盪不安中丟失和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因此,藉由慈濟文化活動熱絡氛圍,不僅僅可帶給人們夢幻般的想像和心理刺激,同時也通過其實踐過程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心靈的變異和外在世界的詭異,通過慈濟文化符號運動與同樣處在變動世界的其他人共用苦難、迷惘、欣悅和渴望,來理解、對應和詮釋人們所遭遇的現實。其實,人們所期待的是一些真誠地關懷人的生存狀態、人生困境和人生經驗。易言之,就是對我們所遭遇的現實和我們所經歷的人生的一種摯愛,它們將連接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不是用利益而是用真誠守望人生,與眾生對話。對於當下一般人身心狀態和境遇的關懷而以洞察力、同情心和現實精神,與大眾共享對於自我以及自我所生存的這一世界的理解,從而達成彼此心靈的融合。創造成為這一變動時期文化發展高度的一種標誌,也可體現了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實踐意涵中不可替代的生存價值。

慈濟透過貧戶的經濟補助和居家關懷,以及資源回收、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等柔性的、心靈的、寧靜的的社會運動,這一種寧靜的改革,隱形社區的凝聚力,形成一種相互支持、相互加強的社區連結。積極地開創一個完善、和諧與統一的社會環境,這對於社會安全建構的理性過程中,存在著社會性轉向的發展空間。同時對於社會安全制度的構想和發展,起了積極性的轉化作用,改變社會的體質,安定和彰顯其對台灣社會優質文化的貢獻。

涂茂興,《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之研究─以慈濟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民96年。頁91,102。

文化研究問題意識來自於具體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是在於面對問題。而台灣所呈現的主題、主體已經累積到有相當的能見度而且需要被回顧、檢討與反省。本論文乃綜合非政府組織文化研究為旨趣,藉由以上的問題意識以慈濟的文化活動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社會學、政治學觀點與文化理論的視角來詮釋和分析批評。又站在文化概念,重新審視文化轉型期大眾弱勢群體在不平等社會現實中的地位變遷,是值得被檢討與批評的

事實上,慈濟在近幾年來,由於過度的曲調切換,資深者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一、二年來,叫不回資深的心,種種的陰霾,揮之不去,嚴重造成時間的斷裂,倫理傳承的斷層。

志工敘事的統一體被解除了,制度的侷限,不再任其自由表現或選擇,造成無限循環的割裂。團體指向也在這種相互無關聯的片斷的文化時間性中,樹立各自表態的囹圄,出現了無整體性關聯的片斷化和片斷的無意義重複。

缺乏對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感恩,等於否定了慈濟「過去的成就」(靜思語),也否定了「自己」與團體。也許,這是對個人修持的另類教育,但附會現代人不肖思維,欲所欲為,不無延伸負向層面的影響。比如錯解「運動場是圓的」,沒前沒後,沒大沒小;「什麼叫做『資深』,有做的才算資深,沒做的不叫資深!」(我在現場親眼耳聞),流傳甚廣。

諸多類似對於資深者的引喻、嘲諷與刺激瀰漫道場,情何以堪?像這樣沉淪的倫理道德教育,影響整體的觀念至深且鉅,致任整體次序、紀律,尊重等淡然無存。何況,大家皆有機會做到「資深」。

另外,面對資深者的討教,我還要很小心又詞窮的「善解」一番,心中卻非常難過。幾年來,正負面電話,接到不敢接。有的問說:「你出來到底能夠改變什麼?不能改變,那又何必呢!」

說實在,「又何必呢!」。一、二十年來,雖已決定該走方向了。但,唯一讓我不捨的是這些又愛又恨的「戰友」,能為他們做什麼?也許,他們已經比我更超越了,而是我自己流連徘徊,膚淺無知的障礙自己。

二樓資深館「講古」因應時節而生,起緣於「回歸竹筒歲月」的運動,要感恩懿凡的提議和上人的同意。

『歷史是一種我們在其中戰鬥的形式,在我們之前有許多人戰鬥過。過去並非死寂、沉滯、框限;相反地,過去攜帶著創造性資源的記憶和痕跡,能夠支撐現在並預示未來的可能性。』(E. P. Thompson, 1924-93文化理論)這一句,是喚回我的動機。顯然,讀了碩士還是「有用」。

資深館「回歸慈善敘說當年」活動,不代表回憶、凝固、懷舊和傳統的眷戀。它包含對於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與傳承的意義,能夠繼續保有結構性的倫理思維與連續性的人文脈絡。

而『傳承』是法脈的重要保障,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試圖將傳統與創新結合。不論成就與否,但願能夠留下一線原始足跡──「慈濟之美」,讓後人追尋探索慈濟的審美化過程。

涂老居士感言 2009.02.14合十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資深館 講古活動


高雄靜思堂二樓資深館 講古活動之「回歸慈善敘說當年」,蘊含慈濟竹筒歲月人文脈絡的回顧、尊重與傳承的意義。抒發個人「行經」的痛快歷程,動人內涵的詮釋,透過心靈激盪和經驗智慧的反觀迴流,呈現出珍貴的審美化過程,以及靜思法脈的歷史印記;是書寫自我人生劇本的尋寶地,和人間菩薩招生的好去處。竭誠歡迎蒞臨,同霑法露!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傳承


「回顧敘說當年」,包含對於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與傳承的意義,它保有結構性的倫理思維與連續性的人文脈絡。『傳承』是重要的保障,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慈濟原始道德觀


人總是依循著個人主體自由意志,自覺地、獨立地作出自己的行為決定,而不為現象世界的因果規律所束縛、所限制。這一種自發性的道德勇氣,兼具了社會性與宗教性的道德觀念,兩者雖然有區別,也有共同點,都是對自己的感性活動和感性存在的理性抉擇,促使內外「良知良能」的徹底表現。

慈濟的塑造來自於社會各階層人士。他們對於社會性道德群體的客觀要求,對個體而言,是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與規約。宗教性道德要求,是自我選擇利他利己的終極關懷和安身立命,它是個體追求的最高價值,具有強烈的期待性與可行性;慈濟人藉由兩者相互地融會貫通超越不同的價值觀,即便是面對世俗困境,同樣實踐「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無怨無悔」的善行毅力,此舉本有的恆久堅持,深具社會道德重構性是可預見的。

本文摘錄 涂茂興碩士論文(田野調查之一)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慈濟志工的使命感

慈濟志工在救援中的特殊表現,可說是一幕幕真實救助的敘事故事,而非災難的故事,我們所目睹的是慈濟志工們上下一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和集體智慧的代表。

每一個災難現場,幾乎所有的救援者都是一種無個體性的功能性符號,是共用相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的群體的代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衝突和差異,在整個救援過程中,參與者構成了共性化的群像,從而也構成了萬眾一心的社會理想的象徵。

沒有個體化的行為英雄,也沒有表現出作為英雄所獨有的超人智慧、勇氣或者個人意識、膽魄。所呈現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這是慈濟志工們集體力量、用團結來解決危機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種自覺闡釋,在這一闡釋系統中,沒有為個人或英雄主義精神留下任何空間,更沒有留下「菩薩」的足跡。

這是關於信仰、信心、團結、理解與眾志成城的大敘事的組合,沒有英雄主義的崇高感,僅僅完成了他們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感」─拔苦予樂,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使世界無災無難,全力以赴,實踐慈濟宗門的神聖使命。

本文摘錄 涂茂興碩士論文 (田野調查之一)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聽音樂 降低膽固醇


以後醫師給膽固醇過高患者開的藥很可能是:回家聽聽音樂!美國研究發現,聽音樂能降低膽固醇,有益心臟健康,關鍵就在於聽音樂時體內釋放血管內的一氧化氮,血管內一氧化氮增加能防止血管阻塞和堆積壞膽固醇。


馬里蘭大學心血管疾病預防中心主任米勒,針對平均年齡三十六歲的不抽菸健康男女做實驗,發現讓他們聽自己覺得好聽的音樂時,他們的上臂血管直徑擴張二十六%。米勒說,血管擴張表示體內正釋放一氧化氮進入血管,從而降低血栓和與心臟病有關的低密度膽固醇。

他說:「這種音樂的效果只在血管內持續幾秒鐘,但是聽喜愛音樂的好處會一直累積,這對所有年齡的人都非常有益。」而且不失為一種更便宜、非藥物性的方式協助改善患者心臟健康。

過去已經有研究發現聽樂團「嗆紅辣椒」和瑪丹娜的歌,能增加耐力達十五%,聽交響樂有助改善專注力。不過音樂對血管健康的好處,重要的不是音樂類型,而是聽者喜歡,音樂節奏、音量也是如此。

但是米勒也警告,如果聽的音樂是令人感到有壓力,反而有可能讓血管收縮六%,相當於吃一個大漢堡對血管造成的影響。實驗中大多數人聽重金屬、饒舌樂曲時會覺得有壓力。
〔編譯管淑平報導〕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狂熱的後現代宗教文化

宇宙與人生,就是環境與自己。佛法探究的是在因緣法和因果法。一切順逆,不外乎有否具足善根、福德、因緣而論定。飲水冷暖自知,非親身體驗,實難以明瞭;是故,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環境裡,要與真理不相違背,必有堅強的毅力和勇氣,來面對名利、物慾的引誘。否則,很難輕安自在,不為所動。所謂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是也
宗教家與精神領導者,努力闡揚佛法,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各司所職各盡其才,無不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菩薩精神;和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悲懷情操。這種犧牲奉獻割捨一切的精神,即是肩負如來家業之不忍眾生苦、不使聖教衰的菩薩心腸。此種超然主義的理論,獲得當時大眾的激賞與支持(1971~1986年)。出現的傳奇人物和眾生的需求,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蹟經驗。震驚了海內外,紛紛仿傚。慈悲喜捨的濟世精神,變成“為善競爭”下的產物。志業體,如雨後春筍的建設。只顧救生、不計效益的做法,令人讚嘆和困惑。不過,有形的外在價值觀、榮譽感和成就感,卻讓人迷失了一切。
放眼望去,身處亂世之中,始終不改初衷,能遵守佛陀經教,弘法利生者少,以隨波逐流者眾。本來,師承得以傳教授業解惑,無論施與授,均得令其解脫,以教育事業為其精神範疇,始不違佛陀本意。當前社會亂象,可知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由此不但令人質疑,臺灣時下佛教興盛、萬法奔騰,莫衷一是,眾生趨之若鶩所求為何,奈人尋味。
每一個人與社會和國家是生命的共同體,無可諱言,有承擔社會義務的角色,更何況是佛教徒。不過,在慈善大行其道中,名聞利養為善競爭的環境裡,卻淪為人我是非、歌功頌德等腐敗的低俗文化觀念與事實,竟使人人都成為慈善家。此等令人難以想像、不可思議的變相結果與佛陀教育大異其趣。三世諸佛也喊冤,為何這般地步,值得痛切深思!
似是而非的道理,已遭受真理的考驗,結果真相淪陷。1995年,一群忠貞不二的在家幹部弟子,受到排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宗教領導者唯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顧忌,從善如流地全面更換、淘汰舊識。一味迎合世俗需要,起而代之的是市儈名流,「錢勢」的現實主義終於走進宗教裡,大行其道。顛覆傳統,倫理脈絡斷層,組織混亂,不可收拾。榮譽壓死理智,亟待真理來解脫,且是當務之急。執事者若非全然不知,便是另有所為。只可惜這般人執迷不悟,無法看破放下。
佛門弟子應常反觀自照,有道是“水月的道場,空花的佛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法空相,實相非相。凡事隨分隨力,事情過了也就算了,不用執著。末學身為三寶弟子,意在喚醒無知者,非毀謗三寶。同時也是社會一份子,有義務將人生的異相提供斟酌,可否取捨全由自己,這祇不過是個人的境遇,主觀的看法。冀請十方善知識、賢達先進不吝指教,祝福慧雙修、悲智雙運。(1998/10/15)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關於健康的54項建議


01、聰明地鍛煉
如果你在健身館裡只知道發狠用勁的話,最好不要浪費時間。
一般來講,十個人中只有一個人了解正確的健身方法,絕大多數人的鍛煉目的似乎只是讓自己疲勞,
這種方法很容易受傷,而且收穫甚微,最好是對自己的鍛煉方法進行一次正確的評估。

02、多騎自行車
人們應該多騎自行車,以中速騎車,對心肺功能的提高很有幫助,對減肥也有特效。

03、散步半小時
盡量每週散步四到五次,每次三十到四十分鐘,這對身體非常有益,有規律的活動有助於身體健康,還具有減肥功效。
無需花費鉅資參加健身俱樂部,只要買一雙舒 適的鞋穿就行了。

04、多走樓梯
最好少搭電梯,多走樓梯。爬樓梯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形式,
對心血管有益,還可以改善你的腿部肌肉。此外,腹部肌肉也會得到鍛煉。

05、保持正確的行走姿勢
保持正確的行走和坐立姿勢,對健康非常有益;
很多人都養成了懶散的壞習慣,一些不良姿勢會導致背部痙攣和頭疼等毛病。
請在行走時放鬆雙肩,保持頸部直立、骨盆肌肉緊張,挺胸收腹,這樣你就會看起來更棒一些,自我感覺也會更好。

06、經常伸伸脖子
每天最好輕輕地伸一伸脖子,很多慢性頭疼病都是由於頸骨接合處和神經損傷引起的,
而人們長時間保持坐姿,也最容易引發這種損傷。盡量將下巴壓低,抵住胸口,使兩耳 低於雙肩, 這樣可以幫助你預防或減輕頭疼。

07、要吃好早餐
也許在此之前你都不怎麼吃早餐,但現在請不要這樣了。
吃一些麥片粥或牛奶,它們可以緩慢釋放糖分,使你不會在午餐之前,就感到肚子空空如也。

08、多吃有機食品
人們應該盡量多吃有機食品,即使是有機的根莖蔬菜也好。
這些食物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種植方便、成本低,味道也不錯。

09、多吃核桃
大家應該多吃核桃,它的脂肪含量低,是最好的堅果類食品。
最近的研究發現,常吃核桃可延長壽命五到十年。它們可以保護心臟,降低膽固醇。

10、少喝碳酸飲料
牙科醫生警告宣稱,最好少喝碳酸飲料,因為這些飲料中的酸 性物質,會慢慢地腐蝕牙齒表面保護層, 這在兒童中是很常見的一個現象,因為很多家長都認為碳酸飲料不會對牙齒產生任何危害。
果汁中也含有酸性物質和果糖等,因此最好在飲用之前,先用三分之二的水稀釋一下。

11、多吃魚
多吃鯖魚、沙丁魚和鮭魚等深海魚類是最好的,每週以吃兩次為宜。
魚油中發現的Omega3長鏈脂肪酸,似乎是無病不治,對關節炎、癡呆症、皮膚病等都有好處。
如果你需要熬夜惡補的話,最好多吃些魚油。

12、食用更多的酸酵母
每天早上最好吃一片加乳酪的麵包。
乳酪中富含葉酸,這是一種維生素B,可以解決貧血症和腸類疾病等問題。
考慮懷孕的女性應該多服用葉酸,因為它可以幫助防止某些孕期的疾病。

13、多吃綠色食品
提高礦物質「硒」的攝取量,可以保護人體免受癌症和免疫系統疾病的困擾,因為硒元素,
對於清除血液中的致癌分子來說,非常有效。深綠色葉菜和根莖菜中富含硒元素,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食用這些蔬菜。大家需要記住一點,食補是最好的進補方式。

14、補充更多的維生素C
建議大家每天服用一千毫克的維生素C,這樣可以全天保持充沛體力,同時還可以少患感冒。

15、為懷孕做好充分準備
如果你計劃今年懷孕生孩子,請馬上開始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化學污染。準媽媽們應該戒酒,並保持均衡的飲食。

16、聽自己的「心聲」
經常聽聽你的「心聲」,看看你的心臟在告訴你什麼信息。
休息時,如果胸部出現短暫疼痛,你可以不用擔心。
但是如果你在正常的活動中,或在步入辦公室的時候,發現此類疼痛,
即使它們並不劇烈,而你卻感到呼吸短促,這時最好去看醫生,因為你的身體在告訴你,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

17、不要壓抑自己
不要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意人們說些什麼,哭泣也並不是什麼脆弱的表現,
至少它是一種在意與關心的表現,是一種關愛與關懷的證明。發洩出自己的感情,要比壓抑它們好得多。

18、表達自己
人們應該找到自己富於創造性的一面,這樣可以提高自己?
成年人通常不會表達自己的創造性,因為他們害怕失敗,他們已經開始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做正確的事情, 如果你學會以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話,你就不會遇到表達困難或其他傷腦筋的問題了。

19、盡情地唱歌
音樂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愉悅身心。
有研究證明,唱歌可以促進一種感覺良好的荷爾蒙的產生,有益於身體健康。

20、記筆記
要經常在身邊放上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筆,每當你在睡覺時,
突然想起什麼事時,就可以隨手將它們記下來, 然後安心睡個好覺。
早上醒來時,你可以從一種更為清醒的角度,來思考晚上想到的問題。

21、每天睡八小時
每天保持八小時的睡眠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似乎永遠處於欠睡眠狀態,盡量不要熬夜。
想要早睡的話,最好不要喝酒,這樣才能得到一個真正熟睡的夜晚。


22、關懷雙腳
英國肌肉與骨骼醫學研究所的皮特.斯庫建議說,最好每天晚上都蜷著雙腳
(就像雙手握拳一樣),用雙腳外腳掌著地保持平衡,行走十分鐘。
這種練習可以提高平衡能力,增強腳弓和腳踝的力量,幫助你解決平常穿高跟鞋(或不舒適的平底鞋), 所造成的腳部損傷問題。
冬天的晚上,熱水泡腳,避免手腳冰冷,對於促進循環很有幫助,可以減輕心臟負擔。

23、及時進行身體檢查
男性到了四十五歲以後,都應該定期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無論是否發生病變。
如果癌症在及時被發現,還是可以 治療的。
男人們不應該像鴕鳥一樣,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子裡,裝作事不關己的樣子,畢竟到醫生那裡進行檢查,也不是什麼難事。

24、增強骨骼強度
健身專家提醒,請關注自己的骨骼發育,
避免骨質疏鬆症,五十歲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都患有這種病,這種病是可以預防的;
實驗證明,負重練習可以有效增強骨質健康。園藝、家務和爬樓梯等活動效果都不錯,而抽煙則會導致骨質疏鬆。

25、少用漂白劑
最好扔掉家中的漂白劑和清潔劑等,這些物品中都含有害化學成分。
多花些體力,使用一些檸檬汁或醋,也可達到相同的洗滌效果。家中的化學物品越少越好,有研究發現:
兒童哮喘病與清潔產品的揮發性物質,有著直接的關係。

26、留住耳垢
最好不要用棉花棒清潔內耳的耳垢,
很多人都是在掏耳朵時造成耳部受傷;在掏出耳垢時,也有可能引發感染。在某些情況下,還 可能損害耳鼓。
其實耳朵具有自清能力,耳垢可以在無需外力幫助的情況下,會自動撥落清除。

27、進行掃描檢查
如果你是一名已婚女性的話,趕快去婦科進行一次衣原體(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掃描檢查吧!
最好帶上你的那一位,因為他也有可能攜帶病菌。
有4%的成人會感染到這種病菌,但卻毫無症狀。
衣原體病菌很容易治療,但是如果不予理睬的話,它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疤痕,阻礙精子行進,造成不孕。

28、善待你的眼睛
結膜炎這種病的交叉感染很普遍,甚至擦一擦眼睛,或是碰一下門把手,都有 可能將疾病傳染給他人。
請在擦眼或用藥之後清洗雙手,使用專用毛巾,不要與他人共用。

29、躲在陰涼裡
請盡量避免陽光強烈直射。
紫外線能夠破壞皮膚的膠原質和彈性蛋白,加速皮膚老化,促進皺紋的產生。
最好享受柔和的陽光,陽光可以幫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它對於骨骼生長和牙齒健康,非常有益。

30、扔掉所有垃圾
建議大家扔掉所有多餘、無用的東西,亂東西過多會影響你的腦力健康,
如果你的床下已經沒有任何空間,衣櫃裡也已爆滿 的話,就足可証明你的垃圾太多了,
到了該清理的時 候了。

31、8歲決定女性生育能力。
此時的激素分泌和黃體酮的水準會對她的一生產生影響,因此要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飲食一定要跟上。

32、10歲女性青春期萌芽。
40%的骨骼在此時以衝刺的速度形成,攝入足夠的鈣是至關重要的。多食用乳製品、多做運動,避免肥胖。

33、17歲智齒發育。
出現口腔疾病,使用漱口水或淡鹽水漱口消炎鎮痛,必要時使用撲熱息痛和阿司匹林。

34、25歲骨骼發育達到頂點。
要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一般地說,每天要喝一瓶牛奶或優酪乳,並多曬太陽以獲得維生素D。

35、28歲男性開始脫髮。
睾丸激素的水準變化是毛囊萎縮的主要原因,注意早餐中蛋白質的攝入,多食用雞蛋和瘦肉可以延緩毛囊的萎縮。

36、30歲新陳代謝能力下降,開始發胖。
每天少攝入200卡路里的熱量,可以防止身體走形。


37、34歲女性最佳生育年齡。
此時生育可以使母嬰都更健康,母親更長壽。每天服用葉酸對母嬰健康都有好處。

38、35歲白髮開始出現。
這是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不活躍造成的,服用B群維生素可以延緩白髮的生成,並且也有緩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39、40歲男性生育能力下降。
無論母親是否年輕,此時受孕的嬰兒其流產率都會增高。讓睾丸保持較低的溫度,是提高精子存活率的關鍵。
多攝入富含鋅、硒、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 可增加您精子的活力。

40、41歲骨質疏鬆的跡象開始出現。
加強鍛煉,每 週做有氧運動,例如跳舞、跑步等,快走四五次。

41、42歲大腦進入中年期,腦細胞每天流失1萬個。
隨著迴圈能力的下降,腦部供氧減少,記憶力受到影響。
經常讀書、下棋,彈奏樂器都可以幫助我們保持頭腦的敏銳。

42、46歲開始出現老花眼的症狀。
這是眼睛的聚焦能力下降造成的,雖然老花眼不能抗拒,
但是戒煙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問題,特別是白內障的發生。

43、50歲開始出現帕金森症。
多攝入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橄欖油、瓜子和杏仁。

44、51歲是女性更年期的平均年齡。
改掉喝咖啡的習慣,換成茶或果茶,同時多攝入鈣。

45、59歲容易受到皮膚病的威脅。
避免皮膚在陽光下暴曬,冬天最好也使用低倍數的防曬霜。

46、60歲白內障問題突出。
多吃扁豆、豆芽、捲心菜、萵筍、奇異果、蜜瓜等食物,注意眼部異常。

47、63歲是女性卵巢癌的平均年齡。
最好多吃花椰菜。十字花科的蔬菜中所含的蛋白質,對卵巢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48、68歲是關節容易發做的平均年齡。
控制體重,過重的體重會增加關節負擔,誘發骨關節炎。

49、70歲是英國腸癌的平均年齡。
多吃藍莓,或其他高纖維的食物可防止癌變。

50、75歲大部分人會有高血壓。
高血壓會誘發心臟病和中風,要定期檢查血壓。

51、76歲是英國男性的平均壽命。
降低飯量可以更長壽,還可以減少包括癌症等疾病的發生。

52、81歲是英國女性的平均壽命。
節制飲 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適度吃魚,使用橄欖油,適度地飲用葡萄酒。

53、高抬貴腿!
只聽說過高抬貴手,這「高抬貴腿」卻也是有效的健身之道。
據報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年過古稀,但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年輕的多,其奧妙所在,
就是她掌握了「高抬貴腿」的健身之道,每天抽出幾分鐘,愉快地把雙腿高高架起,喝上一杯茶,藉以鬆弛全身。
近年來,國外醫學專家也指出,只要每天高抬下肢2?3次,
每次5?10分鐘,就會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臟、頭部大受益處。
專家們研究指出,當一個人的雙腿翹起,高於心臟之後,腳和腿部的血液產生回流,減輕大腦耗氧量, 大小腿得到放鬆,同時有利於心肺的保健。

五十 四、高抬貴手。
當您用心看完本信後,若覺得這封信對您的親朋好友有幫助的話,
就請您”高抬貴手”將這封信轉寄送給您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