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慈濟高雄分會十四周年慶 回顧感言

民國五十七年,空軍分派我到花蓮美崙山雷達站服役。某日,在博愛街育樂社購買一支吉他,認識了同鄉──靜恆師姐。第一次跟隨她到花蓮新城鄉「農場」(即靜思精舍)參訪。剛抵新城鄉鄉間小路,遠遠望去,在窮鄉僻壤和漫無邊際的原野草莽之中,佇立著一座白色的建築物──靜思精舍。

走近一看,它顯得簡陋孤單,精舍大殿的飛簷,酷似伸張兩翅俯臥大地的孤雁,外觀和諧對稱柔和,寂靜無聲;繞行精舍四周:女眾師父們和幾位在家老菩薩,用纖細瘦弱的雙手,埋首勤奮地工作,有的在走廊上做蠟燭,有的在廠房內加工,有的在戶外炎陽下耕種。這座位居中央山脈後山的精舍大殿,經年累月飽受地震、颱風侵襲,屋頂修補的新瓦,參差大片斑剝褪色瓦礫,恰似僧侶穿著的灰舊百衲衣。一切簡單樸素,顯得沉著清淨高雅,傳達給人一種遠離塵俗、與世無爭氛圍,沐浴之中,感受道氣十足,景色宜人,恍若身臨仙境,渾然忘我。

不一會,出現在眼前的是位神情慈祥、瘦弱高挑的年青女眾師父(上人),儀態穩重精神抖擻,仙風道骨氣度非凡。乍見一對深邃明亮眼睛,投射一股內斂攝心的目光,令人憾動不已。言談中,似乎足以看透眾生心相,蘊含深厚內涵,使人由然生敬。當機因緣俱會,隨即加入慈濟會員,從此種下「高雄」慈濟會務的因緣。

民國五十八年退伍返鄉,六十年開始承擔第一位南部委員職務,負起嘉義以南至恆春地區慈濟會務及訪視工作。同時招募會眾,為使委員會員了解本會志業情況,常帶大家往返花蓮、高雄之間。路途遙遠顛簸難行,花東鄉鎮未闢「外環道」之前,大巴士競走火車鐵軌棧道上,常因山路曲折狹隘,險象環生。早期「南迴公路」一趟行程約需十小時,車上並沒有冷氣設備,且長途跋涉顛簸搖晃,個個精疲力倦灰頭土臉;但是,每當車抵花蓮公路時,大家都興奮不已,精神大振神采奕奕。

蘇花公路一下車,大眾不顧身心疲憊,精神亢奮虔誠五體撲地,恭敬地三步一拜朝山行儀,直奔精舍大殿;當遙見 上人不畏邃寒、臨風佇候在大殿門前的身影,彷見嚴父慈母般地招喚,大家感動肺腑,難分淚雨。回到心靈故鄉,如入寶山,早已忘卻千里跋涉之苦。尤其,每當離別之時,上人和常住師父相送,直到離開視線,仍依依不捨,淚流滿面;上人叮嚀慈言愛語,刻骨銘心猶言在耳。

高雄產生的第一批委員,於民國六十八年間,初始皆以三十多歲的男眾為首,大多充滿正義感的年青人,其「夫妻檔」為全省慈濟委員之冠。遵奉 上人教化:以獅子勇猛精神、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等三心自發,身體力行。內修「誠正信實」清淨心,外持「慈悲喜捨」菩薩道的慈濟精神,走遍南部各鄉鎮關懷緣苦貧病眾生。民國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造成南部(屏東、高雄)重大災害, 上人帶領全省委員,關懷受災戶,濟助感恩戶,全力完成賑災工作,獲得社會好評,使南部會務蒸蒸日上,種下成立「高雄分會」因緣。爾後,社會善心人士陸續踴躍加入慈濟,因緣俱足,遂於民國八十三年正式成立高雄分會於九如路。

高雄資深委員投入慈濟之際,個個正值青年創業時期,仍能放下身邊事業,排除萬難克服障礙,熱心積極參與慈濟志業,德行無遠弗屆。其終生追隨 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理念,以佛心師志為己任,內修外行,窮其一生奉獻大愛,不求名聞利養、透徹人生無常苦空無我之理,把握當下,誠屬無住無相布施。同儕間,竭盡所能,肝膽相照,解決困難。尚且尊重倫理與愛、互相教育,彼此感恩,學習成長。個個仿如菩薩再來,俱足善根福德因緣,普增法身慧命。一路走來,不論時空轉換、人事異非或生離死別,仍貴在精神永在慧命長存,斯為後輩同修之典範。適值九十七年周年慶,懷舊感念之深且鉅,執筆拙書,專為戰友〈師兄姊〉銘記一二,與君分享。


「過去」並非死寂、沉滯、框限;相反地,「過去」攜帶著創造性資源的記憶和痕跡,能夠支撐現在並預示未來的可能性。「草根性」亦不代表回憶、凝固、懷舊和傳統的眷戀;「草根性」與「過去」的連結反而是它現在生存的契機和展望未來的願景。 【NGO文化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