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靜思語:20090213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老人衍生釋義】
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是不能低頭的人。
低頭的人,是因為不能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所以─
過去成就停滯腐敗虛無矯飾,使人不能低頭?─障礙發展
不能低頭的人,是一再回顧竹筒歲月的印記?─原地打轉
能夠低頭的人,必須否定過去成就捨棄傳承?─前腳走、後腳放
(大學文化系的模擬考古題)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一時間,頭昏昏、腦鈍鈍(台語)~~任君選擇!
也可用一句,彌勒菩薩的笑看人生、笑談人生的哲學─遊戲人間來沖沖腦袋吧: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歡喜就好
頭很低的翻顛老人 感恩合十
......................................
涂師伯:吉祥!
阿彌陀佛!
資深者看靜思語,怎會是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是否舊法新知的角度去看,比較陽光!
吾修行的方向與重點是努力把八識田中的種子照顧成 清淨,
您在學術研究,若能精純往善的方向,為人類社會在善的循環力量加分!更有其意義。
淨化人心是人間佛教的宗旨,也是作慈濟的宗旨 →上人的願
也是您的願呀 互相提醒與勉勵
感恩
...........................................
回函敬悉。
請先讀一段我的論文,可以明白我對慈濟的親身經歷與體會,至少,慈濟應該是這樣子才對!
因為「美」,是跟「善」和「真」有直接關係,則稱慈濟為「真善美」的團體:
慈濟在變動的世界中,體現唯一的生存價值
台灣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近年來,正處在轉型和發展的過度時代,面對著兩岸關係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經歷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人的未來命運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都在轉型中動盪、變化。在這政局不穩定、失業率飇高的當中,幾乎所有人都在這個社會動盪不安中丟失和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因此,藉由慈濟文化活動熱絡氛圍,不僅僅可帶給人們夢幻般的想像和心理刺激,同時也通過其實踐過程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心靈的變異和外在世界的詭異,通過慈濟文化符號運動與同樣處在變動世界的其他人共用苦難、迷惘、欣悅和渴望,來理解、對應和詮釋人們所遭遇的現實。其實,人們所期待的是一些真誠地關懷人的生存狀態、人生困境和人生經驗。易言之,就是對我們所遭遇的現實和我們所經歷的人生的一種摯愛,它們將連接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不是用利益而是用真誠守望人生,與眾生對話。對於當下一般人身心狀態和境遇的關懷而以洞察力、同情心和現實精神,與大眾共享對於自我以及自我所生存的這一世界的理解,從而達成彼此心靈的融合。創造成為這一變動時期文化發展高度的一種標誌,也可體現了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實踐意涵中不可替代的生存價值。
慈濟透過貧戶的經濟補助和居家關懷,以及資源回收、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等柔性的、心靈的、寧靜的的社會運動,這一種寧靜的改革,隱形社區的凝聚力,形成一種相互支持、相互加強的社區連結。積極地開創一個完善、和諧與統一的社會環境,這對於社會安全建構的理性過程中,存在著社會性轉向的發展空間。同時對於社會安全制度的構想和發展,起了積極性的轉化作用,改變社會的體質,安定和彰顯其對台灣社會優質文化的貢獻。
涂茂興,《台灣非政府組織文化之研究─以慈濟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民96年。頁91,102。
文化研究問題意識來自於具體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是在於面對問題。而台灣所呈現的主題、主體已經累積到有相當的能見度而且需要被回顧、檢討與反省。本論文乃綜合非政府組織文化研究為旨趣,藉由以上的問題意識以慈濟的文化活動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社會學、政治學觀點與文化理論的視角來詮釋和分析批評。又站在文化概念,重新審視文化轉型期大眾弱勢群體在不平等社會現實中的地位變遷,是值得被檢討與批評的
事實上,慈濟在近幾年來,由於過度的曲調切換,資深者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一、二年來,叫不回資深的心,種種的陰霾,揮之不去,嚴重造成時間的斷裂,倫理傳承的斷層。
志工敘事的統一體被解除了,制度的侷限,不再任其自由表現或選擇,造成無限循環的割裂。團體指向也在這種相互無關聯的片斷的文化時間性中,樹立各自表態的囹圄,出現了無整體性關聯的片斷化和片斷的無意義重複。
缺乏對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感恩,等於否定了慈濟「過去的成就」(靜思語),也否定了「自己」與團體。也許,這是對個人修持的另類教育,但附會現代人不肖思維,欲所欲為,不無延伸負向層面的影響。比如錯解「運動場是圓的」,沒前沒後,沒大沒小;「什麼叫做『資深』,有做的才算資深,沒做的不叫資深!」(我在現場親眼耳聞),流傳甚廣。
諸多類似對於資深者的引喻、嘲諷與刺激瀰漫道場,情何以堪?像這樣沉淪的倫理道德教育,影響整體的觀念至深且鉅,致任整體次序、紀律,尊重等淡然無存。何況,大家皆有機會做到「資深」。
另外,面對資深者的討教,我還要很小心又詞窮的「善解」一番,心中卻非常難過。幾年來,正負面電話,接到不敢接。有的問說:「你出來到底能夠改變什麼?不能改變,那又何必呢!」
說實在,「又何必呢!」。一、二十年來,雖已決定該走方向了。但,唯一讓我不捨的是這些又愛又恨的「戰友」,能為他們做什麼?也許,他們已經比我更超越了,而是我自己流連徘徊,膚淺無知的障礙自己。
二樓資深館「講古」因應時節而生,起緣於「回歸竹筒歲月」的運動,要感恩懿凡的提議和上人的同意。
『歷史是一種我們在其中戰鬥的形式,在我們之前有許多人戰鬥過。過去並非死寂、沉滯、框限;相反地,過去攜帶著創造性資源的記憶和痕跡,能夠支撐現在並預示未來的可能性。』(E. P. Thompson, 1924-93文化理論)這一句,是喚回我的動機。顯然,讀了碩士還是「有用」。
資深館「回歸慈善敘說當年」活動,不代表回憶、凝固、懷舊和傳統的眷戀。它包含對於往昔人事環境的尊重與傳承的意義,能夠繼續保有結構性的倫理思維與連續性的人文脈絡。
而『傳承』是法脈的重要保障,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傳承下來。試圖將傳統與創新結合。不論成就與否,但願能夠留下一線原始足跡──「慈濟之美」,讓後人追尋探索慈濟的審美化過程。
涂老居士感言 2009.02.14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