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與君會

梅、蘭、竹、菊等植物,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擬人化的人文內在意義,表現文人極為重視的精神淨化和儒家強調的道德論,並以此做為文人修身、養性、明志的象徵符號。它們也顯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肯定積極鬥爭、百折不撓、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並觸及和揭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的慈濟基金會NGO經驗

一九七九年 (民國六十八年)一月,因高雄「黃桂子」的慈善醫療嚴重個案,送進高雄海軍醫院手術治療;同年五月,啟發證嚴上人於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上,發起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艱鉅構想,展開建院募款。詳情於下:

「她是黃桂子,是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時,高雄第一個結合慈善與醫療的個案;早在民國六十四年,就接受慈濟長期濟助。」在慈濟四十週年的攝影特展中,資深委員涂茂興,指著一個婦人與三個小孩的合照話當年。二十八年前,黃桂子被慈濟人列為關懷的對象,台東地區慈濟委員得知高雄的海軍總醫院,引進了最新的腫瘤切除技術,於是把黃桂子轉介到高雄,由涂茂興負責照料。

「她營養不良、嚴重貧血,加上腫瘤嚴重潰爛感染,器官瀕臨衰竭,不開刀的話一定死亡,開了還有存活的機會。」面對棘手的病情,黃桂子的主治大夫陳登郎,特別商請台大醫學院的教授南下坐鎮;經歷五個多小時手術,醫療小組取下了重達六、七公斤的腫瘤,讓黃桂子的健康情形大為好轉。

「最後聽說他們一家搬到台中豐原,而且家中狀況已改善,所以慈濟就停止濟助了。」二00六年三月,透過豐原慈濟人安排,涂茂興與黃桂子來到慈濟台南分會再次相見。時年六十八歲的黃桂子身體硬朗,家庭和樂,對比二十八年前黑白照片中貧病交迫的窘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黃桂子的例子,反映了民國五、六十年代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匱乏。所以為了拯救東部民眾的生命與健康,打破「因病而貧、貧病相生」的惡性循環,證嚴法師決心在花蓮設立一座擁有五、六百張病床的大型醫院。

一九七九年(民國六十八年) 五月,慈濟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為號召,證嚴上人於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上,發起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構想,展開建院募款。兩年後,正式向內政部辦理立案登記為「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並取得了建院資格。

本文引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NGO經驗--「行經知路,付出為修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106/tzuchi.htm
http://www.tzuchi.net/charity.nsf/f997f40884137bce48256f57002ef912/d73cfb11da6b3589482571d900707b08?OpenDocument
慈濟慈善志業【重要記事年表】
http://www2.tzuchi.org.tw/charity/html/02-1_1966-2002.htm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慈濟43周年慶志業靜態展,歡迎民眾蒞臨體驗 將「清平致富」帶回家


慈濟基金會43周年慶系列活動即將於全台各地開跑,自2009年4月18日至5月17日(高雄至5月24日),展出一個月,各縣市靜態展展出時間與地點,歡迎洽詢慈濟全台各分支會所與聯絡處。展出內容特別推出「清平致富」專題展,透過動靜態互動的展出方式,宣導人人清平致富,easy做、一起做!將清平致富的理念與實踐方式帶回家。

近來全球發生金融風暴、景氣低迷,證嚴上人呼籲人人「清平致富」,即是最好的因應之道;各地靜態展中,慈濟志工發揮巧思,展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面向力行清平致富的理念與方法,讓觀展民眾輕鬆成為清平致富的生活家,擁有輕安自在的樂活人生。此外,靜態展中,也將展出清平致富典範志工的生活智慧,與民眾互相勉勵。

各地志工用心規劃靜態展,以靜態中有活動,活動中帶入靜態的方式,期待讓民眾走訪參觀靜態展時留下深刻的感動與印象。展覽更結合了人文活動,例如:環保DIY實做,讓民眾親自體驗,或是舉辦慈濟志工人品典範現身說法的活動,與民眾面對面進行心靈交流。

慈濟志工布展也很符合清平致富理念,主要利用環保素材來布置,珍惜回收物資再利用,並運用多媒體影音輔助。在花蓮地區志工將靜態展帶到花蓮慈濟園區內的靜思竹軒,以清平致富「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面向的簡單落實方法,結合竹軒古意盎然的古早味,讓觀展民眾參訪時回到早期台灣的場景,將清平致富帶回家。

在台北中正紀念堂,慈濟也將盛大展出「清平致富」專題展,展出內容相當多元精彩,展出時間自5月2日至5月14日。在台中太平地區,因逢今年九二一地震屆滿十周年,當地靜態展中,特舉辦「九二一地震歷史軌跡展」,與民眾回顧當年九二一當地志工協助重建當地社區的歷史故事,包括慈濟希望工程太平國中、國小的重建點滴。

今年慈濟志業靜態展的主題為「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除了「清平致富」專題展,並展出慈濟志工在全台各地投入慈濟的溫馨故事,以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的發展向社會大眾分享。

有意參觀的民眾歡迎撥電話與就近會所洽詢:
   台北分會02-2776-0111
   台中分會04-2305-4073
   高雄分會07-398-7667
   花蓮靜思堂03-856-1995
或上網至佛教慈濟基金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點選網頁右上方「全球社區道場」查詢就近慈濟分支會所與聯絡處的聯絡電話詢問。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台灣的慈濟基金會NGO經驗
http://blog.sina.com.tw/hsing/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106/tzuchi.htm
http://www.tzuchi.net/charity.nsf/f997f40884137bce48256f57002ef912/d73cfb11da6b3589482571d900707b08?OpenDocument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終會再相見


《聖嚴專訪》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該如何面對呢?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生的時候人人想要有尊嚴,死的時候更要有尊嚴,尊嚴這兩個字要如何表達?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做法,這些年,日本或歐洲在喪葬禮俗上有些改變。我看到美國、法國及德國的墓園,猶太人也是,找專人照顧,將墓園整理得像花園一樣,這是喪葬的尊嚴。
台灣地狹人稠,卻又缺乏完善的土地政策,這麼多年下來,可供殯葬設施用地早已不足,對於喪葬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兼顧環保與尊嚴。
死後與大自然合一,化為美麗花園
法鼓山這幾年積極推廣環保自然葬法,去(96)年捐出一塊地作為「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這是全國首創的骨灰 植存專區,免費提供往生者的骨灰在園區內存。這個環保生命公園不屬於任何宗教,也不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不焚燒紙錢、香、燭火等,如果需要,家屬可以先在家中完成祭祀儀式,再把骨灰磨碎後,帶至生命園區完成植存,與大自然合一,上面種植各種花卉,變成美麗的花園。
目前國外像是紐西蘭、澳洲都已實施這種頗具環保的自然葬法,將冰冷的墓園變成風景宜人的美麗公園。我自己死了之後也會選擇這種方式。
有些人會執著於骨灰,甚至因不捨與亡者分離而將骨灰罈擺在家中,引起家人不安。其實,骨灰是肉體生命的最後一份,成分是碳,並不代表什麼意義,當然也不再代表一個人了。因此,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留任何一點痕跡,我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生前說:人非常愚癡,生前貪求這個貪求那個,求到了以後就占有它,但能佔有多久呢?死後連身體都沒有辦法保存啊。
現代人對遺體的處理方式,多半是選擇火化燒成骨灰,或選擇土葬,親友或兒女挑個好風水佔一塊墓地,墓地變成亡者的家,墓地上面立著一塊碑,或把骨灰當作亡者,其實這老早就不是亡者了,骨灰與亡者不論是精神或生命都毫無關係,那只是肉體燒成了灰,根本不代表什麼,只能說代表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吧,頂多保存個幾十年、幾百年,最後仍與大地合一,所以骨灰是亡者嗎?亡者的神識早就轉世投胎去了。
不要變成「守屍鬼」
骨灰就像早上起床洗臉、梳頭、刷牙、漱口後留下的塵垢、皮屑,這些東西我們想要佔有或繫在身上帶著走嗎?這些是很髒的,趕快丟掉吧,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們臨時使用的工具而已,工具壞了,就換了吧,不要捨不得丟棄,自己也無法解脫,這我們稱為「守屍鬼」,因為對身體執著、放不下,死了還要佔一塊墓地,認為棺木就是它的家。
有一次,我們在農禪寺舉行清明大法會,幾萬個牌位放在往生堂裡,任何人進去都可聞到一股味道,屍臭味滿屋子。屍臭味跟死貓、死雞、死狗的味道差不多,即使打開窗子、開電風扇也吹不散。法會還沒結束,我要趕去機場,一上車,往生堂的味道就跟著我上車,跟著我走了幾十公尺,我覺得不對勁,我就跟它說,留在農禪寺參加法會吧,不要跟我走,要放下對自己的執著才能解脫。結果,一下子,味道就不見了。
與父親的神識對話
很多人放不下對自己的執著,包括了彌留期間,堅持見到子女最一面才肯闔眼離去。平常,子女忙於工作或住在外縣 市或遠在國外,要子女隨侍在側很不容易,臨終時為什麼非得見子女最後一面呢?如果認為這是最後一面,不見到就無法安心,有什麼意思呢?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這觀念也可以改過來,生命是無限的,死了之後到另外一個世界,肉體不存在了,但精神存在,神識也還存在,要見兒女隨時可見。
有些神識回來與子女見面,例如某位作家的父親過世以後,他很想念父親,有一天他回家,看到父親坐在床上,他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就問:「父親啊,你怎麼回來了?」
「我回來看看你,不過我馬上就得走了。」
「你要到哪裡去?」
「我到廟裡聽經去。」
那天是他父親的頭七,家人正要為他父親舉辦誦經法會。後來這位作家想再繼續跟父親對話,父親就不見了。人往生後,沒有肉體無法說話,用意念溝通,可以很自由自在地來去。有些人死了之後去投胎了,就無法再回來看家人了,因為精神(神識)在另外一個肉體上出現。
平常我們習慣擁有很多東西,如果捨不得放下會很痛苦,內心無法平靜。特別是癌症病患,彌留期間的意識較為清楚,在這種狀態下對於生前的情(親情愛情等)、財務或恩怨,不容易放下,會很掙扎、痛苦,這時可藉助祈禱、誦經、念佛的力量,幫助臨終者慢慢平靜下來,讓他內心感覺平安,這很重要。
放棄積極搶救
家屬也經常面臨掙扎,尤其當醫師已經宣佈無法救了,家人還是希望繼續搶救,否則好像「見死而不救」,內心會有罣礙。醫療上的積極搶救,給予插管、電擊、打強心針等等,雖然還有一息呼吸,但身體的負擔太重,臨終者相當痛苦,但家屬無法體會。
當喉嚨插上管子,無法說話,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只能任憑他人擺佈。所以要趁著健康時,事先跟家人交代,生前要預立遺囑,讓我非常輕鬆地走,不想臨走前還要受刑,這是在虐待臨終者。我早已經寫好了,放棄積極急救,當醫師判斷我得走了,非死不可時,就請讓我平安地離開吧。
泣而不哭
臨終時要有尊嚴,離去時也可以用很莊嚴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我在西藏、印度看到家中即使有人往生,也不會出現呼天搶地的畫面,親友們安安靜靜,用很莊嚴的方式告別。
親人往生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哭?不哭,好像不孝順或違反人性,其實,哭與泣是有差別的。
哭,是大聲的哭;泣,是小聲的哭,或者是沒有聲音,只是流眼淚,任何人都需要流淚,釋放哀傷。
如果哭得很大聲,是為自己,但對亡者卻造成干擾與傷害,當他得走了,親人或愛人在旁邊大聲哭、咒罵,亡者反而捨不得走,很掙扎,即使捨不得走仍得走啊。所以,哭,幫不了亡者的忙,只為了自己情緒的發洩。有些家屬在床邊邊哭邊罵:「你怎麼這麼殘忍,竟然拋下我先走了。」聽起來好像感情很豐富,事實上對亡者是一種傷害,他已經死了還要受家人咒罵,對亡者一點尊嚴也沒有。
泣,當然可以,透過流淚將哀傷的情緒表達出來。華人傳統習俗認為,不大哭就表示內心不哀痛,對親友不好交代,好像對生者一點感恩之情也沒有,這觀念要改變。
(節錄自《跟親愛的說再見》一書)

(另節錄《聖嚴法師_生死相續》後段)
◎後世的榜樣
梵音如同海潮音,一波一波,生死相續之間,一代宗師在做後世楷模。
除了法鼓山,台灣還有慈濟、佛光山、靈鷲山等大型宗教團體,如何傳承,如何確立經營模式,卻又不辜負十方大德的捐輸美意,包括接續處理道場的資財土地,不只是佛教徒團體內部的問題,也將是台灣社會共同的資產……以及可能的罪過淵藪。
聖嚴法師在生死相續之間,正以無比的願力,設下可供依循的榜樣。
……………………………
讀後感言:
聖嚴法師的一生修學、觀念、作法的崇高德行,已帶給四眾弟子一種典範及震撼教育。
在《生死相續》後文中,語重心長、一針見血地點出台灣佛教界的闕失觀感,實為台灣社會觀察的最高標準原則、學術界後續研究、以及俗化的崇拜偶像之檢討依循。藉由聖嚴法師臨終的告誡、圓滿的智慧,給予後世的榜樣,如是達到極致的道德範疇,也值得宗教執事者的檢視與省思。